评书董鲁安
格式:MP3
状态:完结
语言:普通话
长度:1回
大小:4.66MB
比特率:32kbps
内容简介
董鲁安简介:董鲁安——教授当兵 假扮出家赴根据地他曾亲自参与火烧赵家楼,为掩护进步青年遭日伪软禁;假扮出家入空门,秘赴晋察冀边区;他投笔从戎,尽管是“一介书生”,但仍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豪情。他就是京华大地上出现的抗日英雄终身之师——董鲁安。壮志青年 软禁何惧?投笔从戎董鲁安曾参加五四运动,亲自参与火烧赵家楼,后在天安门集会时被军警围住,囚禁在北京大学第三院一晚上。此后同学6人被捕,学校罢课,他与同学们每天都到街头演讲、编印和散发宣传品。这一段青年时的经历,奠定了他人生爱国主义的主基调。1937年“七七事变”后,董鲁安经常掩护进步青年的抗日活动,曾遭日伪软禁两个月,在学生的声援下才得以脱险。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占领并封闭了燕京大学,董鲁安宁愿过清贫的生活,拒不受聘于当时的所谓国立大学。1942年的8月中旬,根据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董鲁安终于闯过日伪封锁线,抵达晋察冀解放区,受到聂荣臻将军的欢迎。他充满豪情地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董鲁安是一位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老师,他教课的许多故事为学生所记忆和传诵,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是他的学生之一。钱学森在回忆时说:“当年我们在附中上学,都感到民族、国家的存亡问题压在心头。我们班上,给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教语文的董鲁安老师。董老师实际上把这个课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我们就从那个时候懂得了许多道理,我们要感谢老师。”董鲁安是一位教课身心投入和性情幽默诙谐的老师。学生张维曾回忆说,语文老师董鲁安先生是在20世纪20年代师大附中最为学生称道的老师之一。他给人们的印象是个乐观派、名士派,非常潇洒。他讲起书来慢条斯理,一板一眼。讲到精彩段落,时常忘我地坐在讲台椅子上自言自语。有时讲得出神,就给同学们讲述一些轶事甚至离题好远的趣闻。所以他的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一次董先生上课走了题。林津同学在下边悄悄地议论:“‘又神聊啰!’董先生笑了笑,就回到课文正题。过了些天,讲课又走了题。董先生想起了林津的话,于是就问他:‘林津,我是不是又神聊啦?’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就是在这样和谐的气氛中耳濡目染,使我们非常爱上董先生的语文课。对这件事,同学们多年后再见面,还津津乐道。”学生们的点滴回忆,正是体现了这位终身之师对他们人生的影响。书生老兵 假扮出家秘赴根据地1942年春,晋察冀根据地和董鲁安联系,聘请他到边区工作,他慨然前往。5月的一天,董鲁安用消字灵将“良民证”上职业一栏的“教授”二字抹去,换上“商人”字样,并同夫人商量好,故意留下一张纸条,上写“看破红尘,决心去五台山出家,家人不必悲伤,亦无需寻找”云云。次日清晨,董鲁安身着长衫,头戴礼帽,腋下夹个大皮包,俨然一副商人打扮,搭乘预先订好的人力车,去前门车站。可惜他此次易装出走,因途经路线遭日伪清剿而中断,不得不暂返家中。8月,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下,他闯过封锁线后到了晋察冀第一军分区所在地狼牙山下的易县周庄,受到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的欢迎。当他穿上解放区为他裁制的军服时,曾作诗自诩:“旧来学侣如相识,可笑书生作老兵。”董鲁安(1896—1953),蒙古族,又名于力,别号东峦,河北宛平人,现代修辞学家。青年时代董鲁安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接受进步思想影响。1920年毕业后,留任附属中学教员。他曾先后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燕京大学国文系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