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机器:思想人工智能[PhilosophicalThinkingofArtificialIntelligence]
内容简介
人工智能是当下受关注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趋势。从积极方面说,人类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提高生产和生活效率,这已成共识,可以讨论的只是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一点。从消极方面说,“第四次革命”“奇点”“颠覆性影响”等说法,形形色色,传递出人类对人工智能既爱又怕的复杂心态。为了利用人工智能,应对可能的冲击,前瞻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这同样是必要的,只有把各种可能性都做了考虑,才能未雨绸缪,确保人工智能开发不至于走得过远,集聚失控风险。
问题是,目前国内有关人工智能风险的研究大多未涉及人工智能本身的属性,即使有,多半也只是一些碎片化言论,缺乏完整论述,更未对所取立场、视角和方法作方法论反思。因此,此类研究虽则在具体问题上见仁见智,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看法,但基本上停留在形而下的层面,将人工智能等同于人类已有的创造,并以人类过往对科学技术的有效管控为参照,对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采取简单乐观的态度,至多针对就业岗位减少等表层效应,提出预测和应对方案,而就人工智能开发整体上表示审慎态度和长远忧虑的论述极少。客观地说,如此态势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来说,构成了相当友好的环境,但就正视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充分评估潜在的负面效应,提前做好风险应对的准备而论,则是明显不够的。一旦出现未曾预料的新现象、新进展、新证据或新后果,现有的前瞻研究很可能被证伪,无法起到科学预测应有的作用。事实上,从“深蓝”到AlphaGo,遵循“摩尔定律”的人工智能,以其神速发展和已达到的智慧水平,一再令人大感意外。按照这样的轨迹和速率,在未来的日子里,人工智能震惊人类的频率和烈度,只会趋于密集和增高,盲目乐观将被证明是不明智甚至愚蠢的。作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中国的人工智能风险研究尤须走出表层思考,努力提升思维层次,形成与发达国家学者对等交流的态势。从确保前瞻研究的方法论严谨和预测可靠出发,保持适度超脱,站在哲学高度,严肃提出问题,破除遮蔽,擦亮思维,激发洞察,才能站上前瞻研究的制高点。
作者简介
顾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独立策划人和自由撰稿人。策划和主持“大国方略”系列课程,撰写《经国济民一一中国之谜中国解》,主编《大国方略一一走向世界之路》《创新路上大工匠》。喜好智慧研究,重点探究不同文化对人类基本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路径,聚焦传统智慧的当代运用,著有《人·仁·众:人与人的智慧》《犹太智慧:创造神迹的人间哲理》《传统中国商人智谋结构》《犹太商人的智慧》,发表《天问:二元智能的一元未来》《“龙性”的补足:明道理与求知识》等论文。长期跟踪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公共治理,重点研究社会科学技术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运用,担任国家民政部等党政部门决策咨询专家和各类媒体的特约评论员,出版《社区调解与社会稳定》《流动与秩序》《活力与秩序》《和谐社会与公共治理——顾骏时评政论集》等。
郭毅可,1985年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学位。为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首批上海市千人计划特聘教授,2015年被聘为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为中国计算机协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首批委员,中国科学数据总顾问,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特聘专家,上海市产业研究院大数据首席科学家,维沃(vivo)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人工智能首席科学顾问。英国皇家学院理事,国际数据科学会议KDD2018的大会主席。在数据科学及其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基金委员会、英国国家医学研究委员会和欧盟基金会等逾1.3亿英镑的科研经费,具有极为丰富的组织多学科交叉大规模科研项目的经验和领导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能力。其领导的帝国理工学院数据科学研究所成果突出,已成为英国数据科学研究的重要中心;主持的数据经济实验室在区块链和虚拟货币上有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并和建银国际、海航集团等企业有很好的合作。其科研洞察力和国际视野在中国海外科学家中非常突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是国际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