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道教的混沌神话及其象征意义
编辑推荐
近年来,美国中国学界在道教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吉瑞德教授的《早期道教中的混沌神话及其象征意义》是一部深化道教研究的杰作。最初于1983年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三木出版社再版。这本专著从比较宗教史的角度出发,调查研究了中国道教的一些早期经典文献,如《道德经》《庄子》《淮南子》等,发现“混沌”作为道教的母题之一,其神话的寓意带有救赎的性质,将“道”在宇宙、社会及个人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比作基督教神学中的“永续受造”,而“混沌”,这种原初的形态和法则, 对“道”的理念和实践具有根本意义。
吉瑞德教授认为,解读古代中国传统及相关文本要有跨学科多角度的视域。此前,西方汉学界通行的观点是把《道德经》《庄子》等仅作为“哲学”或思想上的著述,没有宗教方面的意义,也与后来的宗教传统无关。吉瑞德教授的这本专著让人耳目一新。尽管有些提法还有争议性,其独特的探索和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道教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从比较宗教史的角度出发,调查研究了中国道教的一些早期经典文献,如《道德经》《庄子》《淮南子》等,发现“混沌”作为道教的母题之一,其神话的寓意带有救赎的性质,将“道”在宇宙、社会及个人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比作基督教神学中的“永续受造”,而“混沌”,这种原初的形态和法则,对“道”的理念和实践具有根本意义。尽管书中有些提法还有争议性,其独特的探索和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道教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意义。
作者简介
诺曼·吉瑞德(Norman J. Girardot),1943年生,原为圣玛利亚大学神学系教授,现任美国理海大学宗教研究所杰出教授;国际知名哲学、艺术学、宗教学学者,曾任国际比较史学杂志《宗教史》编辑。一直致力于中国宗教传统尤其是道教的研究与教学。其他研究领域包括流行宗教运动,中国思想史,比较宗教学,宗教与非主流艺术的关系等。撰写、评介、编辑及翻译相关著作多部,其中《道教与生态:宇宙景观的内在之道》(2001,主编)及《朝觐东方:理雅各评传》(2002,独著,此书获得美国费正清汉学研究奖,美国宗教学优秀奖)已译成中文与广大中国读者见面。
译者简介:蔡觉敏,女,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发表论文有《〈水浒传〉与道家道教》、《生命困局、思想与文学的相近与不同——庄子与屈原异同浅论》等论文几十篇,与人合作编辑《道家道教与湖南》一书,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