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共通感理论研究/北大美学研究丛书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哲学、美学、文化、艺术等专业领域读者 “共通感“(sensus communis)曾是康德哲学中一个一直不太受重视的概念,直到伽德默尔和阿伦特这种状态才开始改变。虽然他们的解读在其自身的哲学建构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们更多是从自己的立场上阐发这个概念,而非原本地展现康德的使用,因而遮蔽了康德对此概念运用的复杂性,以及由这种多层次运用所展现出的系统性意义。 本书从康德全部著作(包括手稿和遗稿)的文本出发,研究共通感概念的各种表达方式、含义及其作用,包括对人类普通知性(作为知性共通感)、审美共通感和道德感及普通实践理性(两者作为实践共通感的两种可能性)几个概念的探讨。这种看似不太系统的整合,是通过概念的一致用法(形式上)和文本中的勾连(内容上)而得以完成的。 康德对此概念在各种不同语境中的运用,完全功能性地服务于各自文本的需求,而并没有有意识地将其作为一个有自身统一性的概念来构造。然而正是通过这种“散漫”却极富创造性的使用,使得我们有可能通过对三种共通感的各自含义和功能的分析,提炼出几点有可能将它们整合到一个一般的共通感概念之下的特性,即:1、从主体内在诸认识能力关系的角度,共通感一方面构成了一切判断和知识的先天主观条件——通过诸认识能力的协和一致,另一方面也具体地表现为反思到这种协和一致而产生的一种智性的愉悦——理智性的要素作为原因和感性的愉悦作为结果的一种创造性连接;2、从主体间的层面来看,共通感作为心灵层面的先验原则表现为一种经验化的应用性原则——这表现为一种与自私感相对立的普遍化的思维方式,即将自己置于他人的立场之上思考和判断的主观原则。由此思路本书试图揭示共通感概念在康德哲学中的系统性作用:作为连接理性与感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枢纽。
内容简介
康德的共通感概念位于先天与后天、感性与智性、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之间。本书通过对康德全部著作中此概念各种含义和功能的分析,纵向地整理出三种类型的共通感:逻辑共通感、实践共通感和审美共通感,横向地揭示出三者之间的结构性关联,提炼共通感概念的总全式内涵及其在康德哲学中的体系性功能,突显康德哲学中一直被忽视的、与理性相对的感性和与主体性相对的主体间的维度。
作者简介
周黄正蜜,武汉大学法学本科、北京大学哲学硕士、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