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
编辑推荐
本书的亮点在于,在“是”(科学认知性)与“应是”(规范性)之中,凸显了马克思哲学中的“应是”(规范性)这一维度。如果说马克思以规范性理论的方法所确立的价值立场是一种“应是”的话,他的唯物史观则只是以科学认知的方式对这一“应是”进行了“为何是”的系统论证罢了,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应当予以消除的思想矛盾。以往人们多从唯物史观的认知进路的单一向度上加以理解,这就无法将其与作为规范性的政治哲学统一起来。 依据上述方法论,本书发现了不同于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性正义”。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立足于私有制为基础的“市民社会”,将正义理解为这一前提下的“应得”,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好的生活方式为目标的合法性,将正义限制在策略性活动的范围之内。马克思政治哲学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在马克思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自明之好,而非策略性目标,这种自由已经**了“自由”这一概念的个人含义而与“解放”相关联,即在消除对自由个人化理解的社会条件的基础上达到真正的自由。因此,马克思所使用的正义概念是涵盖“应得正义”含义的“**性正义”概念。
内容简介
马克思政治哲学既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也是马克思考察政治问题的方法论。本书从政治哲学在整个马克思思想中的理论定位入手,阐释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特征、核心内容、方法论特点和当代价值。**,马克思既不是功利主义者,也不是一般道义论者,他的政治哲学建立在历史主义道义论的基础之上;第二,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特别是市民社会的批判,指明了一种走出现代性困境的政治哲学方案;第三,马克思的正义理论是兼容并**了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第四,以正义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政治哲学需要发掘与建构,而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的社会转型,为这一理论的当代建构提供了现实基础。
作者简介
王新生(1962—),男,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主要学术兼职为:天津市哲学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近十多年来的研究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及其方法论,马克思正义理论、民主理论、市民社会理论,等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和报纸上发表与上述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60 余篇,其中一些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刊物转载,一些被译为英文;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市民社会论》,等等。多项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