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一个以色列摄影家的中国十年(汉英对照)[ShanghaiJewVisualDocumentsbyDvirBar-gal]
编辑推荐
在这里,无尽的对比和差异和平共生,于这一片和谐之中,作者发现了一种真实的美。与此同时,他还用相机记录下了犹太人民在上海过去和现在的生活,上海对他们而言就好似第二个家。《彼岸:一个以色列摄影家的中国十年(汉英对照)》中的照片不仅展现了犹太人在上海的日常生活,还展示了他们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
内容简介
生活在七海的区区十二年,有时仿佛有一生那么长。我见证了身边的许多巨变,认识了许多新鲜事物,但每每行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头,总还会感到困惑或是惊喜。我仍旧惊叹于上海如雨后春笋般立起的摩天大楼和古老特别的弄堂房屋。上班族在早高峰时间冲向办公室,然而仅隔几个街区之外,还略带睡意的人们悠闲地在小区内闲逛,这些还是让我惊奇。我与套装和时髦服饰的人擦身而过,而在他们身后的却是穿着睡衣的人。马路上不断增多的法拉利并没有阻挡住自行车流的涌动。尽管偶有污点,E海依旧光芒万丈。在这里,旧世界和现代化在前锋交汇,每一天中国的富人们和穷人们相遇。在这里,资本理念与共产思想和谐共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织,西方人前来寻找东方的希望。在这里,有时候,变化是不变的东两。作为一个西方的摄影师,我自然是希望能寻找到与我熟悉的环境截然不同的事物。所以当我到上海来时,我自然是想要捕捉充满异域浪漫风情的中因式的影像。但是,我有些失落。2001年时,上海离我所想象的色彩斑斓的东方亚洲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这个城市只是一个单色的调色板。天气、污染、工地扬起的灰尘、对个性的种种压抑筑造了一个灰色的大都市。只有一种颜色分外突出,日常生活的各种用品都是这个颜色,那就是中国红。
作者简介
迪文·巴加尔,2001年来到上海,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十二年,把上海视作自己的新家。他用镜头记录下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和21世纪前十年间上海变化发展的当代画卷。迪文出生在以色列的海法,这是上海的姐妹城市。他毕业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电影电视系的跨学科艺术项目。来上海之前,他是一名摄影师,也是电视纪录短片的导演。同时,他还投身于剧照摄影和摄影新司工作中。他的摄影作品多次展出,并刊登在多国的杂志和书中。1998年他在以色列出版了第一本书《海精灵》。2003年,他在上海M50创意空间开办了ARTSEA画廊,这是在H50创意空间的第一家摄影画廊,画廊里展出了许多新兴摄影家的作品。2010年,他在上海出版了名为《为了人民的利益》摄影集。本书《彼岸》是他的第三部摄影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