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尤其是在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唐朝,很多行业都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尖人物。在医药界,唐朝的孙思邈被后世誉为之“千古药王”,旷世千古,上下五千年,无人与之媲美。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古雍州华原人,(581年-682年)享年102岁。他七岁开始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欢阅读佛经。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之时,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去太白山里隐居了。隋文帝辅政的时候传令让他做国子博士,他却称病不受。并对周围亲近他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把他召到京城,非常感叹他的容貌之年轻,对他说:“看见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仰慕,广成等神仙确实不是虚传。”太宗再三要授给他爵位,他坚辞不受。唐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他,请他做谏议大夫,他再次坚辞不受。上元元年时,他托病请求还乡,高宗特赐良马给他,并把鄱阳公主的城邑赐给他居住。当时的名士,如宋之问、孟诜、卢照邻等人,都以师弟的礼节待他。
他一生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他为后人留下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本巨著。这两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曾经多次出版过《千金要方》。孙思邈仙逝之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民众都要举行庙会,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由于他精通养生之术,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他的高超医术出神入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孙思邈在行医途中,有一次遇到四个人抬着一口薄棺材向郊外的荒丘走去,后面跟着一个哭得泪人一般的老婆婆。孙思邈定神细看,发现从棺材的底缝里滴出了几滴鲜血,便急忙上前挡棺询问详情。原来棺材里是老婆婆的独生女儿,因难产刚死不久,胎儿仍在孕妇的肚子里。孙思邈听罢认为这个产妇可能还有救。于是他就请求抬棺材的人赶紧撬开棺盖。只见产妇面色焦黄,伸手摸脉竟发现还有微弱的跳动。他赶紧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选准穴位,扎了下去,并采用捻针手法,加大力度。过了一会儿,“死去”的产妇竟然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苏醒过来,同时腹中的胎儿也生出来了,发出一声清脆的啼哭。老婆婆见孙思邈一针救了两条性命,倒头便拜,四个抬棺的也长跪不起。从此,孙思邈能起死回生的声名传遍四方,被称为“活神仙”。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却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为此每日愁眉紧锁,坐卧不宁。他经大臣徐茂功推荐,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但是,在中国古代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太医给宫内妇女看病,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别人的口述,诊治处方。由于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又穿着粗布衣衫,当然不能让他接近皇后的“凤体”。因此,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根据这些情况,他加以分析研究,就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施行“引线诊脉”。片刻之间,孙思邈就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施展了神通,仅依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就能轻易地诊断人体脉搏的跳动。贞观初年,唐太宗在一次抵御外寇入侵的作战中,被敌军困于一座山头之上。他在山上的水潭饮水时,由于体困头晕,把他头上戴的龙纹玉饰映在水中的倒影看成是一条小蛇,此后总是疑心自己饮水时吞下了这条小蛇。待到班师回朝之后,他越想越觉得恶心,进而呕吐,竟成疾病。
宫中太医用药几剂,均不见效。魏征只得请来孙思邈为他诊治。孙思邈见唐太宗面无病容,腹中并无异物。问清病因之后,他苦苦思索:蛇若吞进肚子,症状应更为严重,但现在只是幻觉疑惑,实为心理疾病。于是孙思邈先给唐太宗开了安神之药,然后拿来唐太宗出征时戴的帽子,让人打来一盆水,再让唐太宗前来观看。唐太宗在盆里看见一条龙纹的倒影,恍然大悟,顿时消除了心中的疑惑,病也就痊愈了孙思邈不仅治好了无数的患者,由于他修炼有方,医德高尚,还留下了许多医龙救虎、德加异类的神奇传说。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深夜,孙思邈修筑在高山悬崖下的茅屋木门被人敲响。他打开门之后,看见门口站着一位白衣秀士,当时天空雷轰电闪,暴雨如注,奇怪的是这位白衣秀士的衣服竟然滴水未沾!孙思邈问他:“你要瞧病吗?”白衣秀士急忙点头称是。
孙思邈让他进屋坐下切脉之后说:“你非人类吧?”白衣秀士一愣,随即镇静下来回答:“何以见得?”孙思邈微微一笑:“你来则有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相助,静则风雷电全息。你的衣服在暴雨中丝毫不湿,加之你的脉象无不显示特异属性。如我猜得无误,你定是水府之尊枣神龙吧?”白衣秀士听了连连点头,连称:“难怪真人的大名,天上地下无所不知。真是盛名之下,其实不虚!”说完就介绍自己的病症:“数日之前,我因一时饿得急了,饮食勿勿,不知什么物件一下堵塞了我的食道。于是连日来苟延残喘,只能喝些稀汤以维持生命。”孙思邈听后让童子提着一桶汤药放在白衣秀士座前,督促他尽快饮服,中间不可稍息,否则此病难治。
这白衣秀士一听急忙捧起桶来,一口气就将那一桶汤药给灌入了肚中。肚中一阵翻腾,那喉头又觉忍耐不住,立即低下头来,“哇”的一声,就着那桶大吐不止。当那白衣秀士惊疑地看到在那吐出的秽物中竟有一条长蛇混杂其中时,他由衷地赞到:“真人灵丹妙药,确是手到病除!”孙思邈“哈哈”一乐道:“什么灵丹妙药,只不过一桶醋拌蒜泥而已,酸辣交加,那蛇自然待不住了。”他顿一顿,接着说:“你病根虽除,元气未复,我再为你扎上一针,即可一劳永逸。”那老龙听了连声称好。
孙思邈即走到白衣秀士的背后,取出一支尺余长的金针,对准他那顶心偏后的位置猛地扎下。那白衣秀士一声吼叫,即化出原形枣真正一条银光鳞鳞水桶粗细巨龙。软瘫盘结在地上动也不能动一下。那银灯似的一对大眼,定定地瞅着孙思邈。孙思邈说:“我金针拔下,你即腾身向屋内石壁猛窜。如能穿此山岩石壁,腾身云中,你的元气也就真正恢复了。”说着话就伸手拔下那龙身上的金针,喝道:“快穿石岩!”那白龙扭动身姿即向那石岩窜去。很快在那石壁上没入身形。但是那石壁上从此也就留下了一座宽阔幽深的巨洞。不一会儿,空中传来白衣秀士的声音:“真人德加异类,为神仙之榜样。我即返还府,防涝救旱,永为人类造福!”孙思邈打开门来,只见空中一道闪电,白龙身形在云际中晃动之后没入茫茫的天空之中。孙思邈在一次下山医治病人之时,返回途中忽见灌木丛中蹿出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尽管这位修道之人已经超然物外,对生与死都看得很平淡,但是猛然出现这种情况,孙思邈仍然大吃一惊。
那猛虎也似乎知道孙思邈误会了它,行至距离孙思邈三尺远之处,即收拢两只前爪,叭伏于地,似在模仿人的叩首之状。孙思邈感觉奇怪,心中暗想:难道这山大王要求治病不成?于是问道:“你这老虎难道身上有什么毛病,需要我治疗吗?”只见那虎将头在地上连叩三下。但是此时孙思邈却想到:龙王是神灵之种,兽王可是残忍之类。虎饿食人,人人均愿手刃之而后快,我岂能救之以治成助纣之实?就对它说:“我生平有三不治,恶棍不治,妖邪不治,残害人群者不治。你是山中凶兽,我为你治好病,不就是帮助你去害人吃人吗?”说完即昂首挺胸向前走去。那猛虎紧紧地跟着他,用嘴轻咬他的衣角,口中“呜呜”有声,眼中竟也有泪水“哗哗”流下。孙思邈是修道之人,慈悲无量,见虎如此也心生伤感,不禁落泪。即止步说道:“你定要我为治病亦可,但要保证今后决不伤生害命!”那虎即放下他的衣角像羊一样趴伏地下,点头应许。孙思邈又说:“人类亦多有言而无信者,为防你亦有此毛病,你每天需要到我面前张嘴将牙齿给我检查!”那虎亦点头应许。
孙思邈就为那只虎治好了病。这虎也真重信义,每天跟在他的身前身后护卫。孙思邈入山采药它好为其背药篓,衔药锄;出诊时好为他当坐骑。衔药箱,真成了孙思邈的忠实护卫兼僮仆。古代的郎中身上背上药箱,手上套上圆圈串铃,走衔过巷,齐额头举着“丁零丁零”地摇个不停。这“串铃”据称就是当地孙思邈为兽王除疾病,用以撑在虎口中伸入手臂操作用的医疗器械。孙思邈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在中华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孙思邈:“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合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孙思邈以德养身,以医药济世为怀,不慕功名利禄,他在《千金要方》中,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医德高尚。他是名副其实的“千古药王”。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