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朋友二人集资到西双版纳赌石,看中了一块毛石,以100万元的价格买下。忐忑中,毛石被切开。结果,二人大失所望,这块石头是玉不假,但其中夹杂着非常明显的絮状物,根本不值100万元。
二人非常懊丧,本想大賺一笔,没想到运气不佳。他们商量着卖掉这块石头,于是找到了一个玉雕师。
玉雕师将这块毛石端详了半天,决定买下。他说:“这块毛石的确瑕疵不少,但是可以雕琢的。我不会让你们赔本,还保证略有赚头,120万元吧。”
二人惊喜不已,当即成交。
玉雕师将毛石放在工作室后,再也没理会它,似乎把它给忘记了。
其实,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心里琢磨如何利用那些絮状物,雕琢出一件什么作品。
直至一个月后,他的腹稿打好了,紧接着开始构图、设计。
几经推翻重来之后,让他满意的最终图稿出笼了。然后,他开始了雕刻、打磨、抛光等工序。凡是有絮状物的地方,他都采用了镂空的雕法,剔除了部分絮状物,剩下的都变成了图案。
经过半年多的精雕细刻,他完成了这件作品——一个非常漂亮的笔筒。
只见,原来的絮状物竟然不可或缺,化身变成了松、竹、梅。
他对这件作品非常满意,给它取名《岁寒三友》。
他把它拿到了拍卖会上,想卖给欣赏它的人。结果,竞拍者频频举牌,最终以1000万元的天价成交。
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