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为善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而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更是做一个好人的前提。
好人的标准是什么?这是社会上颇有争议的一个话题。毛泽东同志认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好人,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叫好人”,王选院士认为好人的“标准还可以降低一点,考虑别人和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但如果简单总结归纳一下,无论是持哪种观点,修身都是必须的。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不去碰触道德的底线,才能成为好人。
人之初,性本善。由于物质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浮躁的时期。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信任与真诚,多了虚假,多了猜疑,多了攀比与竞争,给生活在这个世间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何静下心来,去除浮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做一个好人,多做几件好事,过上那种我们向往的真实、乐观、轻松、安定的生活,这是我们不得不去认真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好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在现实生活中,有欲望是正常的,大人有大人的欲望,小孩有小孩的欲望,穷人有穷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不一而足。但关键是我们的欲望不能成为填不满的黑洞,不能超越道德的底线。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因为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
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也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我们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没有。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许多人觉得好人难做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现在的社会正面临着多元价值观的考验,虚名与浮利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我们的道德底线。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想静下心来做点事情,还真的不容易。但浮躁的总归是浮躁,冷静地观察一下周围,能够静下心来做事的也真的不少。“我有献血证、汇款单据、感谢信,这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看着它们,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当代道德楷模郭明义这样说。在助人为乐中,郭明义感悟到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人生。30年间,他坚持不懈学雷锋,生动地标注着人们心中对道德的质朴追求和精神向往。这种追求与向往,不因风雨砥砺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蒙尘。
做一个好人真的很难吗?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往往半途而废,在开始的时候是一腔热血,一受到挫折就热情消退,最后完全放弃,回归自私和冷漠。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放弃了呢?是浮躁的心理,是欲望过多、急于求成、不愿面对困难的浮躁心理。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去坚持,从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开始,真正的静下心来,认真地去学习、去努力、去追求,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去改变,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去解决,我们做得就会比现在好很多。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