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访友,朋友夫妇带着小女儿迎出门来。进楼道时很小心地拉开楼道门又小心地送回去,看我疑惑歉意地解释,楼道门坏了还未修,不小心的话会有很大的声响。
寒暄过后,朋友做饭,小孩子不喜欢憋在屋里,于是便带她出去玩。进进出出几次,都忘记了朋友的告诫,每次都在楼道中弄出很大动静。笑笑也不太在意。吃过晚饭一起去放烟花。回来时走在最后,一时兴奋,进门就松手,结果又是“嘭”的一声。有点讪讪,便解嘲说,这门确实该修了。小孩子却心直口快:叔叔就是不认错!
黑暗中感到自己的脸一下子红了。倒不是为了粗心,而是孩子的话就像扎过来了一根针。
又有朋友们来访。热闹的话题集中在了网络、手机和微博之类。“表哥”、“房姐”和某地两会上吃窝窝头,外加自己的微博、微信和“晒幸福”。说话间接了个电话,一位朋友看着我的手机,说了句,你怎么还用这么古老的玩意?随后又善意地说:你是搞传播研究的,最应该跟上新潮流的!
泱泱然略有不快。于是就找了空就给朋友讲自己对微博的“洞见”,比如,美国的Twitter评论次数只能显示5条,转发次数最多也只能显示出“50+”,并且Twitter也没有长微博功能,这和中国有非常大的差异……朋友不搭茬儿,我心里说:哼,按你的逻辑,医生不得癌症,就没法给别人治绝症了?!
又一日朋友们在聚餐中说起了韩剧。一位说他只看《大长今》,都看了三遍了。朋友们哄笑,其中一位评论道:这是你思维老化的体现!那位仁兄脸露不悦,又讪讪然。
这三个片段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克里希那穆提说得远比我好,抄过来体悟就是——
“关系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中可以看见自己真实的模样,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各种关系中没有能力来看自己,因为我们马上就开始对我们的所见所闻进行谴责或辩护,我们判断、评价、比较、拒绝或接受,但是我们从来不实事求是地观察真实存在。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似乎是最难做的事;而单单这个就是自知的开始。”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