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宗盛亲自操刀脚本并演绎的广告片《致匠心》,片中他一边专心做一把手工吉他,一边画外音道:“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的。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手艺人的好处和专注力的奥妙。做手工的过程必须心平气和,你要丢失“快”,得到“慢”。而一个人如果有一门手艺,他(她)与社会的关系就会显得非常明确,工作会变得如同修行般沉静、笃定。所以很少感叹“匆匆那年”、时光流逝,更少有衰老迟暮之伤感。
有言道:“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而匠心意指“工巧之心”,其关键点在“专注力”上。“匠心独运”这个词,也是我在画画以后才有更深的体会。
每天晚上两三个小时的画画时间,是我中年之后开发出来的“集美时光”。先找一幅心仪的作品,莫奈、梵高、夏加尔、吴冠中、林风眠,就看那天你被谁打动了,然后开始临摹,全情投入眼前的一笔一画,最后不想再增加一笔了,大功告成!
望着自己的拙作,有时很满意,有时很不满意,但那只是“结果”,过程一律盖上“满意”的戳。功夫在画外。过程你已经享受了,结果只是锦上添不添花的事情。而随着画画的深入,我的专注力也大大增强了。这不但表现在“屁股可以坐住了”,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留意观察周围事物的细节变化。
“专注力”其实是一种简单的实践——留意新事物,积极寻找差异。无论是关于你自己的,还是周边环境的。只要你去观察,这就会将你置于“当下”的状态,让你对人和环境重新敏感起来,向新的可能性敞开,形成新的视角。可以说,专注力决定你是生活在“世俗之下”还是“美学之中”。
如今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忙乱之中,“忙得起”却“闲不住”。蒋勋一语中的说:“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忙就是心灵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开始有生活美学。”
的确,“忙”字拆开来看就是“亡心”,人一忙,心就没了。也有人说忙就是盲,忙起来,眼睛就看不见——一片云的浮游,一棵树的摇曳,一朵花的娇艳……
哈佛大学第一位心理学女教授艾伦·朗格教授说:“如果你是一个懂得专注力的人,年龄从来不是问题。无论你20岁、30岁,或者60岁,你都是在体验当下,你在自己的时间里加入生命的体验。这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
年过花甲的朗格教授将自己的研究称为“可能性心理学”,她的研究告诉我们:我们是如何自我束缚在僵化的传统观念以及思维模式的陷阱里。而其实,人生中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包括健康和快乐,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朗格教授指出: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老年的社会。某天早上我们醒来,惊恐地发现自己已步入老年,这种思维定式往往极具杀伤力。当我们发现自己记性越来越差时,最现成的解释似乎就是——我们老了,而很少再去寻找其他的可能性,比如也许是我们失去了记忆的动机和意图?“如果我们不是将‘变老’看成是一种时间的遗失,一条单向的下坡路,而是一个时间的过程,一种自然的变化,我们会发现年老的许多好处。”
的确如此,当我听到诸如“五十肩”“更年期综合征”“老年痴呆”之类的常用语时,心里总有一个声音说:“我就不信那个邪。”因为在我的人生字典里,“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如今我虽已知天命,但并没有觉得记忆力不如以前,身体每况愈下,而是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态势发展。我以匠心抗衰老。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