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A对于村上春树向来敬而远之,每每有人提及或者对村上春树敬畏若神,她都一脸无所谓,坐在旁边发呆。我曾以为,她只是不喜欢村上春树那些文字,觉得矫揉造作,后来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说来可笑,那年暑假她穷极无聊,就找出一本《挪威的森林》来看,刚看到绿子的那部分,便收到了朋友发来的“我看到你男友和别的女生在一起甜蜜”。后来她与男友大吵分手,那本《挪威的森林》也被束之高阁。问起她,她说总觉得那本书很倒霉似的,满是不快的回忆,连带着也讨厌起了村上春树。
我们笑话她迷信执念,她也不争辩,还是不肯看那个作者写的东西,说是总会想到不愉快的事。有人说她是个怪人,在书店里买书,总要在《挪威的森林》前站一会儿,也不买,也不拿下来翻看,脸上带着莫测的表情。
经常会看到身边人有着一些奇怪的癖好,例如专一于某样食物,或者对某种食物厌恶至极。例如S小姐很爱吃那种坚硬的长棍面包,对其他的面包就不怎么喜欢。只因为小时候她跟着父亲去接母亲下班,母亲经常会买来一截面包给她吃,后来母亲早逝,她只能在面包中怀念小时候与母亲一起度过的时光。
曾经写下的每一段话的背后总有着不同的故事,也有着自己当时的心境与想法。有时候看朋友写的一些文字,觉得虽然看起来言之无物,实际底下却翻滚着种种情绪。而这些情绪从何而来,我们却往往不知道。
我们的许多行为,许多选择,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又一个故事所导致的结果。
之前看了《等风来》,王灿和程羽蒙互相看不顺眼,一个觉得对方是纨绔子弟富二代,死了活该,另一个觉得对方是个矫情作家小资女。但是王灿喝醉的一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他爸为了陪那些官员,天天喝得烂醉如泥,回到家抱着吊灯不肯爬下来。突然想到了一句话,你看虚竹被骗着吃肉,娶了西夏公主当了驸马,你就觉得人家是快活的,殊不知他一生的梦想,不过是伴着青灯古佛,去当他的小和尚。
别人不会知道你如何成了今天的你,你也不知道他们如何成了今天的他们。
但凡所行不是恶事,就需要体谅,他人的一些选择,可能也有他人的道理。
被他人误解,不过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人,而也因此提醒我们,别去轻易地给任何一个人下定义,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对方的行为。
不以己度人,大概就是最大的慈悲了。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