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冯丽丽最早发现女儿的“问题”,是在2007年。
这一年秋天,天天该上小学了。开学的第一个早晨,夫妻俩将女儿送到教室门口,一路上,女儿都高高兴兴。但放学后,她的情绪发生了很大变化。夫妻二人费了半天工夫,大概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女儿不习惯小学“有规矩”的生活。
好说歹说,冯丽丽鼓励女儿连续上了10多天学。但每天早晨起床后,女儿都重复同样的话:“我应该上学,我想上学,可我不敢上学。”
大约半个月后的一个早晨,当冯丽丽和女儿敲开教室门时,正在讲课的任课老师一把将天天拽进教室,嘴里嘟囔着说“打断了讲课”。冯丽丽急忙阻止,哭着对老师说:“你不要拽了,我们不上学了。”随即,她为女儿办理了退学手续,母女俩抱头痛哭。
“我没想到,女儿一下子成了‘问题儿童’。”冯丽丽抽泣道,“从那以后,女儿就经常对我说,妈妈,我好失败。”
冯丽丽发现,女儿自退学后,“症状”加剧,晚上常常做噩梦。到了后来,女儿晚上都不敢睡觉,以致昼夜颠倒。这位母亲还留意到,原本爱说话的女儿变得敏感脆弱,让她做什么事,她总是退缩。
为帮助女儿恢复正常,冯丽丽夫妇开始参加各种关于“问题儿童”的交流活动。走进这个圈子他们才发现,像天天这样对上学有恐惧感的儿童并不少。在一次关于儿童教育的交流活动中,天天的爸爸认识了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乔艳坤。乔艳坤在听他讲述完女儿的问题后,给天天开出了“药方”:到乡下去生活。
二
2009年3月初的一天,以写作和校对为生的爸爸发动起家里的电动三轮车,载着妻子和女儿朝村子出发。
到地方后,天已经黑了,整个村子很安静。他们匆匆收拾了一下就躺下休息。平日的“夜猫子”天天,出乎意料地早早入睡。第二天一大早,天天就催促爸爸妈妈起床,到外面看一看。冯丽丽看着在空地上奔跑的女儿,有种莫名的感慨。
连续几天上午,乔艳坤都出现在这个家。通过观察,她向冯丽丽夫妇提出了第一个方案:让天天做饭,培养生活能力。
“能行吗?”冯丽丽不解。
“没问题!”乔艳坤回答道。
这位长年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有其理论基础:孩子的生活能力越强,自信心就会越强,将来驾驭环境的能力也就越强。而做饭,是培养生活能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自然,这个方案遭到天天的反对。其后一连几天,乔艳坤中午帮着冯丽丽做饭时,都会叫天天帮忙。天天不答应,她也不坚持,就做一些能引起天天兴趣的事情。一次做西红柿鸡蛋面,乔艳坤直接问天天:“你要洗西红柿还是要打鸡蛋?”天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打鸡蛋。
此后几天,乔艳坤又鼓励天天独自去菜市场买菜、买豆腐。她还鼓励天天动手包包子。当房东大妈对天天包的包子赞不绝口时,天天做饭的兴趣更浓了。
“那时候,天天经常说,妈妈我会做这个了,我会做那个了。我觉得,她的自信心回来了。”冯丽丽回忆。
乔艳坤告诉冯丽丽:“孩子的自信不是夸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受来思考,做出决定,去行动,最后得到结果。有了这样一次次的过程,自信就会慢慢生长出来。”
三
房东大妈买了兔子,送给天天两只,她就开始每天喂兔子,后来还养了小鸡和小鸭。在照顾这些小动物的过程中,冯丽丽发现女儿发生了很大变化,天天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外界的事物漠不关心,对待自己也不像以前那样“冲”了。每天中午天天都会主动问妈妈想吃什么饭,妈妈吩咐后,她就自己准备食材,给妈妈做饭。几个月内,冯丽丽几乎每天中午都能吃到8岁女儿做的饭。
一天散步的时候,天天看到羊群,就缠着爸爸妈妈给她买一只小羊。在征得乔艳坤同意后,天天拥有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只小羊。天天给它起名“小山”。在放羊的过程中,天天对各种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央求爸爸进城的时候给她买一本关于野生植物的书。让冯丽丽想不到的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女儿就读完了这本书。每次冯丽丽和女儿一块儿出门的时候,女儿总能给她讲出各种野生植物的名字。有一次,女儿甚至给冯丽丽采了很多野花,让她泡水喝,说这是从书中学到的知识。
冯丽丽和乔艳坤说起女儿的各种变化,感慨不已。乔艳坤向她解释道:“你以前的方向错了,教育的本质是引导,每个孩子都有内在的、天赋的、智慧的生命力,所以成年人要做的不是塑造孩子,而是帮助他们成为自己。”
四
一家人刚搬到乡下的时候,女儿要出门,冯丽丽总是不放心地跟在后面,看着女儿玩。女儿也习惯了这种依赖,出门时总要叫上妈妈陪伴。
“这种状况非常不好,影响孩子的独立能力。”乔艳坤几次和冯丽丽说。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