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妞,是第三个妞儿。
爹妈盼望的,不是妞儿。
怀她的时候,为了躲避计生干部,妈妈在表姨家足不出户藏了小半年。看过妈妈腰身的老太太们都说:“这回一准儿是个胖小子,你看那脸上花的,看那肚子尖的,是小子!没跑儿。”于是妈就喜滋滋的,爹也喜滋滋的,见长不短趁天黑往表姨家送东送西,把在工地上搬砖换来的钱,都转运到了表姨家的饭桌上。
三妞是生在她家土炕上的,因为本地乡俗,孩子咋的也不能生在人家家里。所以都足月儿了,爹才在一个深夜里接回了妈。回来第三天,就生了,奶奶和姥姥给接的。
正是初春,太阳已经老高了,雾气散了,土墙上的衰草在忽然强烈起来的阳光下似乎散出些些毫光。风悄悄的,连树梢都摇撼不了,只在草叶间飒飒响过。爹在院儿里转着圈儿,还穿着冬天的老棉袄,敞着怀,头上热汗直冒。两个姐姐悄悄的,眼神儿都小小心心的,跟着爹碍手绊脚地转圈圈。
一声儿啼。爹待不住了,探头探脑,那眼睛恨不得拐个弯儿,转到里间看看炕上的新生儿。姐姐们扑在门边儿上,扒着门缝儿拼命往里瞅。
半晌,门开了,奶奶出来了,把个洋铁盆“哐啷”扔在厨屋前的石台子上,脸上阴得能拧出水来。爹明白了,一声没出地蹲在了当地上,浑身发着抖,看着脚前的泥地,又不知看见了什么,右手去摸烟袋锅儿,摸了半天摸不到,摸到了,又拿不下来,还是大妞有眼力见儿,抢上一步给解下来,递到爹手上。
姥姥不说话,顶着一头花白,出来进去,收拾产妇和新娃儿。
爹起身出去了,一夜没回。大妞和二妞找到他的时候,还醉着。
三天,爹都没进里屋,黑着脸。姥姥白天伺候母女二人,晚上把两个大妞搂在怀里,缩在大床边临时搭就的铺板上,眼泪流了一夜一夜。
第四天,妈说,这个娃儿,她不要了。“只是,”她说,声音像寒风里的树叶,“给娃儿……留条活路吧。”
又过了几天,奶奶领来两个人,是河东镇子上开肉案子的,结婚十多年了没生养。奶奶说,人家家境好,妞儿跟了去,吃不了亏。你看这头一趟来,就带来了整刀的猪肉整箱的好酒,人家里都给妮儿备好了奶粉奶瓶,衣服包被里里外外……
妈妈不说话,转头冲着里面,任凭奶奶和来人家长里短,后来,爹把烟袋一扔,推门走了,妈的眼泪就下来了,说,要不,再过两天儿,让娃儿再吃两天奶。
这事儿,就算定下来了。
半个月上,姥姥回家了一趟。麦苗返青,该浇头遍水了,老头一个人忙不过来。忙活完回来,里屋的大床上躺着的,只有妈妈了,脸冲墙。两个大妞在外屋地上抓石头子儿,小声儿唱着:“小蚂蚱,害头痛,请来蚂蚁来看病,蚂蚁说的不行了。绿豆蝇,来守灵,蛾螂珠子来搭棚。嘀嘀哒,哒嘀咚,把小蚂蚱送回了营——”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