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种方法,能够让你的形象迅速持久地进入到13亿人每天的生活中,它不是上《新闻联播》,也不是雇“水军”在网络上疯狂地搏出位,而是——如果你有足够的想象力的话——登上钞票的正面,背面也行。反过来,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要宣扬什么价值观,“润物无声”的最好办法,大概也莫过于此。
不知道是否因为悟到了这一点,英国人纸币背面的人物头像不是固定的,每10年到20年就要更换一次,每次更换还伴随着不大不小的争论。比如,10英镑的背面人物已经被宣布将在2017年“新陈代谢”,小说家《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将取代进化论提出者达尔文。而后者的“前任”,则有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和“白衣天使之母”南丁格尔。
但是,让我感兴趣的,不是这位伟大的女性到底长什么样,而是将一同出现在纸币上的,女作家200年前在小说中的一句话:“I declare after all there is no enjoyment like reading!”翻译过来,就是这篇小文的标题。
我老老实实承认,在全民读书这一点上我确实“崇洋媚外”。我不想找什么论据,比如全民阅读率之类,也不想说什么个人经验,比如在地铁里遇到读书的,大多是外国人。没有这些我都敢急切地下一个判断:中国人现在是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我们所谓“读书”、“念书”,基本上停留在为了一份人上人的生活对十年寒窗不得不作出的忍耐。毕业之后再读书的人,有个为多数人不齿的称谓——“书呆子”。
我也老老实实地承认,让我这样“非理性”说话的缘由,是近来一系列让人发指的事情。校长带小学生开房、因停车争执而摔死两岁女童……一件件、一桩桩,都是写下来脏了纸面、读起来脏了眼睛,灵魂空洞、没有底线、势利至上,已经是与不读书的中国人普遍相伴的一种精神状态。从最最功利的角度,读一点书吧,读书会逼着你静下来,让你控制自己的眼睛和思绪,在前思后想中进入一段多多少少安静些的状态。至少,读书是控制自己情绪最好的训练方式。
二十多年前有人说:“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而现在,更应该说的是:“中国人,你为什么老生气?!”先别说什么制度、环境、转型、不公平,振振有词地辩驳,不如先想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们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吗?为什么?
英语中有个说法挺对很多人的胃口:money talks,钱说了算。或者换作我们的俚语,“有钱就是大爷”。不过,如果money上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它能说了算吗?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