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镇都有自己的诗人。诗人的心愿往往和城镇的规模成反比——小镇越小,对外面的世界向往便越大。世界,这是个多么奇妙的词,一想到有那么多人的生活和自己完全不一样,这一点就足足令人神往了。
诗人是迷人的,那种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情怀。我听人描述过:在潮湿闷热的阁楼里,他的少年时代,翻开一本来源不详的繁体字杂志,突然发现还有那么一种表达方式和之前完全不一样;苦学英语的少年,发现原来有更好玩的文章……他深深地为之着迷,因为,那和自己存身的这个小镇差别太大了,他应该属于那个世界。
其实,中国的小城和小镇在我眼里多么迷人啊。诗意与现实、尴尬与冲动、乡愿与展望结合得多么好。我有一个朋友,当别人都去欧洲旅游的时候,她毫无兴趣,理由是:“经过那么多轮电影电视和书报洗礼,我不用去都知道到了那里会发生些什么,但假如你把我扔到中国的某个县城,我真的不知道会遇见什么。这才是让我觉得迷人的事儿。”
但小镇青年们,也许不这么想。整个新世界他们还没来得及一一体验呢。后来,他们离开了小村小镇,走进了大城市。再后来,他们变成了著名媒体人、网络精英、意见领袖……他们言必谈乔治·奥威尔、米兰·昆德拉,只上CNN和BBC网站,推崇《纽约客》和《纽约时报》,写一篇文章不加上点儿外国人名就无法成句——引用美国人和英国名人算什么,起码也得是俄罗斯和波兰才证明你有真正的人文关怀与悲天悯人情怀!
这多么像揪着自己的头发妄图离开地面。在你讨论美国宪政的时候,连我们的村镇组织结构都不清楚吧。当你自行把农民工、环卫工人都定义为弱势群体的时候,这是不是也是另一种歧视?诗人生活不能自理通常会被视为必要附加值之一,可你连上街买东西砍价都不会,又怎么能告诉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我敢相信吗?海市蜃楼固然美丽,但终归是虚幻的,那么你为什么觉得这样的精英姿态有助人生的深刻?
“小镇青年,心怀世界”是我们用来嘲笑很多浮萍式公众人物的刻薄词。我的意思是,你以为越过太平洋就算视野开阔,但这恰恰是你格局小的标注。只有无知者才会求知若渴,只有身处逼仄之地的人才向往辽远。我理解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中急需补课的迫切心情,但,假如书读得好,分数拿得高,就以为自己俨然具有教授资格,这种事,又荒谬了。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