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火热的心
至今,高挑的身材,滔滔的口才,仍能让人想到戴剑馘从前是个青年才俊。戴剑馘的脸上写着沧桑,却没有一般命运坎坷者的幽怨。岁月流淌,情感牵绊,一切都从那个火红年代的黑土地上开始……
戴剑馘1952年出生于上海,是1969届初中生。小学毕业的时候,“文革”就开始了,一腔热血的戴剑馘选择了去祖国遥远、艰苦的北大荒。不仅如此,他还组织了一批同学,大概80多个人,成立了一个“赴北”兵团,他自己担任团长,下乡到黑龙江省逊克县。
17岁,戴剑馘来到了离苏联只有一河之隔的边疆公社下套子屯插队落户。到了那里才知道,一切远没有宣传的那么美好。土地贫瘠,气候恶劣,生活困苦,上海知青们的满腔热情被打得七零八落。
但是毕竟是年轻人,戴剑馘很快适应了这样的生活,而且他们的到来也打破了农村一成不变的沉闷空气——那些朝气蓬勃的青春渗透进了古板的农村社会,有一些东西被改变了,有一些情绪被搅动了。像戴剑馘这样吹拉弹唱样样在行的男青年,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戴剑馘承认曾经在枕边看到过姑娘写的信,但他并没当回事,或许城里来的学生娃反而不会那么早就有恋爱意识。然而,不可否认,在懵懵懂懂中情窦初开,戴剑馘的姻缘就这样开了头。
黑土地上的诺言
面对黑土背朝天,繁重的劳作常常压得戴剑馘喘不过气来。知青和当地的农民相比,在干活上还是有差距的。但是,戴剑馘却发现老有人帮他——铲地铲到一半的时候,抬头一看,前面的地都铲完了;轧黄豆还没轧完,前面也有人已经都帮他干完了。一开始他也有些奇怪,不知道是谁干的,后来才注意到,帮忙的是一个漂亮的姑娘——小他一岁的程玉凤。他们就这样认识并且熟络起来。
那时的小凤应该已经暗暗喜欢上他了吧。知道知青生活困难,她有时候就给戴剑馘带来一个咸鸭蛋——那是很稀罕的东西了,有时候是瓜子、花生,拿手绢细细包好了给他。就这样,他们并不张扬的交往像北方寒冷冬天里的一股暖流,带给人温暖和希望。直到那一天,铲地的时候,小凤在地头偷偷塞给戴剑馘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人生最幸福的就是感到有人爱了。
那时的他们真是幸福啊。一个黄昏,干完一天的活,虽然累得腰酸背疼,但他们还是相约江边,依偎在野花草丛中低低细语。止不住心头突突乱跳,戴剑馘牵起小凤的手,轻声问道:“我们能一直好下去吗?”小风羞涩地低下头,手指绞着长辫梢,反问:“你说呢?”小戴答:“会!肯定会!”
这是情人间的甜言蜜语还是海誓山盟?说的时候或许只是情之所至,却没有想到真的成了相伴一生的诺言。
爱的苦涩
刚下乡的时候,知青跟村里的年轻男女是不交往的,后来,老乡们逐渐接受了知青和村里青年接触、交谈,但是“老乡和知青之间谈恋爱是不允许的,当地的姑娘和男知青在一起是很打眼的”。小戴和小凤在江边的约会恰巧被一个打鱼的老乡撞见,这可坏事了,不久,闲言碎语就传遍了整个村子。
小凤的父亲警告说:“再看见你和上海娃子在一起,打断你的腿!”母亲也训斥她:“这么大的姑娘还要不要脸了?”遭到父母痛骂的小凤,哭着跑到知青宿舍找小戴,当时的戴剑馘愁肠百结,却也想不出办法来,只好暂时不见面,由小凤的妹妹偷偷传递纸条和信件。“我也理解她家里的做法。因为当时在村里,包括上海女知青在内,她是最漂亮的一个,人又很朴实。要她跟上我这个什么活都不会干的上海娃子,的确让人感觉不踏实,不如嫁给一个老实肯干的当地人。”戴剑馘并没有怨天尤人。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