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群分,是从交友开始的。明朝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讲朋友有三种类型:“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这“三知”确实具有典型性。
交友的选择,往往是在无形之中形成的。两个人好起来,常常说不出具体原因。就因如此,朋友两个字,包含了太多的喜怒哀乐。所以,弄清楚朋友的成因,就对朋友二字多一些理解。这会使你对身边的人和事,增加正确的分析与判断。
最易成为朋友的,是能够互融的人。经济学家说,把你朋友的工资加起来,再除以你的朋友的数量,得出的值差不多就是你的工资水平。也就是说,你交的朋友,都是与你的生活水平差不多的人。这是从经济上来分析朋友之间的融合性。这一点,我们平时虽不知就里,却遵循着这个规律行事。比如,有时你会发现某个朋友疏远了自己,初始还有些不解,直到有一天,发现人家已经挣了大钱,便恍然大悟。原来,人家已不屑与你为伍。所以,分手的朋友,往往可以让你看到自己或对方的变化。
因为人品融合形成的朋友,似乎能走得久远一些。以此看朋友的组合,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比如,老实人的朋友总是老实人,老实人不会与浮夸、吹嘘的人成为朋友。因为老实人按自己的思路想问题,总会上他们的当,或被误导。老实人并不是傻人,上当之后也会察觉。于是老实人会追问:“上回你不是这么说的吗?”回答却是:“你怎么这么死心眼?我就是随口一说,你也当真!”你想,他们能成为朋友吗?
互融型朋友,也可以说是人格自爱型朋友。老实人找老实人做朋友,就是找“自己”做朋友——他无形中找到了自己的样子。亚里士多德说:“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我们古人的说法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也是变成了一个“灵魂”。
蒲松龄说:“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这类“快友”,有时一个极善谈,而另一个却是极爱听。极端说,话唠一定是与听痴相配。这就是互补型的朋友。以己之有,补朋友之无;或以朋友之有,补己之无。就像藏友交换自己的藏品一般,你来我去就成了朋友。从另一个角度说,互补也就是互利。王蒙说,“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这种双向,很大部分来自互利。比如,一个有地位,一个有财富,权钱交换,互利互助,就成为朋友。我们虽不屑去做这类朋友,但却不应忽视这种经验。看到上述两种人靠近的时候,你应该心里有数:他们可能正在成为一种“互补型”朋友。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有的人名声在外,很容易得到新朋友。但一定是他有值得敬重之处。这样交起来的朋友,便是互敬型朋友,也可以称之为心仪型朋友。江湖上这类朋友的故事似乎较多。一个英雄落难天涯,一天突遭不测,被歹人捆翻在地。然而一旦报出大名,歹人们立刻倒头便拜。像《水浒传》中的林冲、武松,《隋唐演义》里的秦叔宝,都有这类故事。人家敬你的品格,你便会敬人家的知己。说是文人相轻,其实文人相敬、相仪的也不少。“君子之交淡如水”,靠的就是一份敬重。
互融、互补、互敬,三者之间并不矛盾,但交一个“三互”兼备的朋友实在很难。人无完人,交友不能苛求。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