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亲亲)你不在……
这是一首流传在晋陕蒙一带的民歌。
第一次听这首歌还是在四十年前。那年冬天,我留在后套农村过年,知青点就剩我一个人。冬天没什么农活,老乡常来串门,聊聊天下下棋,有时还唱唱酸曲儿——老乡把当地民歌中的情歌称为酸曲儿,不仅因为其内容和旋律大都忧伤,有辛酸的成分,更蕴含着自嘲、调侃和酸不溜丢的味道。有一年在地里收秋,我哼起悲凉的俄罗斯民歌《茫茫大草原》。老乡便问:“知识青年咋也唱酸曲儿?”可见酸曲儿并不局限于当地民歌,舶来品亦在其内,至少这也是一种广义的理解。有几首酸曲儿我至今难忘,包括这首《人家都在你不在》。
当地民歌多与走西口有关,这首酸曲儿也是如此。清末民初以来,晋陕冀等地的农民,迫于生计纷纷越过长城关口,一路往西,到内蒙古后套平原打工扛活、开荒种地,不少人定居于此。出来走西口的大都是青壮年,老弱妇孺留在家乡;还有不少小夫妻,结婚不久也要走西口,生离死别,那叫一个凄惶。酸曲儿里的小媳妇,追求的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生活状态,不求发财暴富,只盼一家人团团圆圆过日子:不动的山、流动的水都在,你咋就不在?亲亲你若不在,即便别人都在又有什么意义?
这首酸曲儿不是唱过年内容的,而是以诉说心曲的形式,表现留在家的小媳妇如何思念走西口的情哥哥。但我却把它当作过年的民歌来听,因为最初听这首酸曲儿,就是在过年的那几天。听着没有乐器伴奏的酸曲儿,忽然明白了很多事:当你漂泊在外没能回家过年,家里会有人惦念,父母会为你饱受牵挂之苦;而你自然也会思念父母和亲人,同时你对家庭还负有责任,你不是光为自己活着;人家都在你不在,这种情况应当尽量减少。
很多年后,我像回老家一样回了趟村。老乡知我爱听酸曲儿,便叫来村里唱得最好的民间歌手,将那些酸曲儿重又唱起来。这次再听“人家都在你不在”,却别有一番触动,分明是老乡的情谊在里边,亲情变成了乡情。乡情也是一种爱,听着听着眼睛就潮湿了。少年不识愁滋味,下乡时无论怎么艰苦也没觉得艰苦,更没因此掉过泪;待从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经过一番周折,几近夕阳红之时,忽然又听到阔别几十年的乡音,便禁不住热泪盈眶。说不清是为什么,眼泪就下来了。有人归纳掉泪缘于两种因由,即悲哀和愉悦;其实还有第三种根源——感动,许多人在悲喜两极都没有掉过泪,却由于感动而潸然泪下。
不论何时何地,总会有人因为种种缘故未能回家过年。客居他乡与在家守候,思念像一条红丝线把牵挂的心连起来,旷远苍凉的酸曲儿亦能穿越千山万水萦绕于耳畔:
盘算起亲亲跑口外,泪蛋蛋流得(亲亲)泡一怀。
刮起了东风水流西,看见了人家(亲亲)想起你。
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亲亲)你不在……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