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教程  > 故事文摘 > 人生故事

“书香校园”存疑

4/5/2019 11:05:48 PM 人评论

总听到一些学校“打造书香校园”的宣言,起初有点不解其意。于学校这种地方而论,还用得着在“读书”上再搞什么大张旗鼓的“打造”吗?“书香”之于“校园”,本来就是学校的…

总听到一些学校“打造书香校园”的宣言,起初有点不解其意。于学校这种地方而论,还用得着在“读书”上再搞什么大张旗鼓的“打造”吗?“书香”之于“校园”,本来就是学校的应有之义嘛!后来有点明白了,原来是说,学校这些年让应试教育狂潮冲击得有些“变形和扭曲”(一位名校长的话),“书香”不存,只剩下“题海”和“考霸”了。这么看来,“书香校园”的强调,应说是一种拨乱反正,是一种学校文化的回归和重建,自然应支持赞同。

不过,这“书香校园”的“打造”一词,总觉得别扭,似有人工“被读书”之嫌。因此,深究一下这类“打造”是否符合教育或人的阅读规律,是否能有机地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之中,便不是杞人忧天。比如,硬性规定师生读多少本书,写多少篇读书笔记,每篇写多少字,甚至还要求“书写工整率”达到多少。再比如,学校统一规定读书时间,安排班主任等人到岗维持秩序,而学生放学回家后还须自设“快乐阅读时间”,并由家长签字证明。如此等等,五花八门。

对此,笔者在先是“不解其意”继而“有点明白”后又纳闷了:倘若把“书香校园”的营建都搞成了大家“齐步走”式的团队“运动”,这还是原本意义上的“人生阅读”吗?

在笔者看来,“校园阅读”本应是一种通过教师熏陶与引领后的学生有意识的自主行为,直至提升为人生的一种习惯甚至信仰。从本质上讲,阅读乃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其全程始终需要阅读者的心灵“在场”,而且是一种安详其境、宁静其间、愉悦在心的高度个人化的“在场”。由此而疑,那种人为组织的群体共读活动,会不会演化成尴尬的“硬读”、“苦读”,甚至“假读”?

至于将原本是个人化的读书之事搞成什么量化评比、笔记展示、集中活动周(月)之类,试问会不会背离了读书规律?

读书的本质诉求是自由的,这自由不仅在于选择,更在于阅读的过程。求知解惑,提升本领,应对职场,固然可为读书的目的;但更高层次的读书真谛,乃是一种敞亮心灵、按摩精神、纯净自我的独享旅程;更是让读书之好伴随我们的一生,让我们精神家园的绿地永远呈现“在琐碎中孕育激情,在庸碌中寻觅神圣,在卑微中感悟崇高”的旺盛鲜活。

由此回望我们“书香校园”的打造,是否应重于“为孩子们打好人生底色”的身教示范?是否应少一些大张旗鼓的造势,多一些润物无声的熏染?是否应少一些煞有介事的频繁“举措”,多为师生腾出自由阅读的安静时空?

一句话,还是按读书的主客观规律解读“书香校园”的经典本义吧,把这部“经”念对音,读准调,真正把“书香校园”的追求化为回归教育本义的一种使命。

相关教程

  • 人生是一道数学题

    22岁,一个即将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就已破解国际数学难题,破格晋升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并获得100万元奖励,同时收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伸来的橄榄枝……一连串的收获与荣誉,特牛,特耀眼。这个耀眼的牛人名叫刘路。刘路,1989年出生于辽宁大连,…

    5/31/2019 6:31:40 PM
  • 在通往终点的路上,诱惑和艰难一样多

    58岁的李宗盛,一辈子都在与喜爱的音乐为伴。这个让无数人泪流满面的歌者,其实还是一个做琴的手艺人。6岁那年,他在一把借来的吉他上,学会了第一个和弦,那也是他第一次知道音乐的美妙。一把破吉他,就这样让当年那个在喧哗的世界里看起来有点傻,在喋喋不休的人群中挺…

    5/31/2019 6:28:31 PM
  • 阿里为什么不去清华招人

    2009年,马云带队去美国考察一流公司。其中包括苹果、谷歌、微软、星巴克。去这些公司,我通常都会问一个问题:谁是你们的竞争对手?微软那时候的CEO叫SteveBallmer,Steve一听到这个问题,就瞬间来劲了,一口气讲了45分钟,我们和苹果竞争,和索尼竞争,和Cisco竞争,和…

    5/31/2019 6:23:35 PM
  • 李连杰的“人生平等”论

    一次,李连杰给大学生们作演讲。在互动环节,有大学生向他发问:“人生是不可能平等的,就像柳传志、马云,他们那么有钱、有地位,我们怎么可能与他们比?”李连杰连连摆手,并亲切地说:“人生是平等的。且看:我们生是平等的,都是光着身子…

    5/31/2019 6:13:00 PM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