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亲戚在国庆长假期间遭遇了一次意外,原因是他从一个高速公路的隧道口跑步穿行,当他看到一辆越野车正冲他撞过来的时候,他站立不稳,摔到了那辆车底下。那个越野车司机也吓坏了,他本来看到一个胖胖的黑影闪了一下,但踩下刹车后却找不到人。晕了十几秒后,我那个亲戚从车底下爬了出来,还好,他受到的伤害主要是恐惧和烫伤——当时太阳把路面晒得很烫。其实,这个中年人本来可以从过街天桥穿过这条路的,而且他过马路后什么要紧事都没有。问他为什么要急着从隧道口跑过去,他的解释是:“不愿意在那儿等,总得做点什么。”
“总得做点什么”,这种想法还真是要命,很多人因此送了命——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我那位亲戚那么好的躺倒功力——还有的投资者也因为这种理念倒了霉。
我有幸认识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他是我认识的人中最聪明的那种——我们两个人同时接触一种新东西,他总能很快找到这种新玩意的规律,而我还糊里糊涂的。在2007年,本来他作出了比谁都正确的选择——沽清了全部股票,把每天的工作变成看一下新闻并且等待股市暴跌。当他买好了去泰国度假旅游的机票的时候,客户的电话来了,在电话里那些小富翁愤怒地指责他:在行情这么好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赚一把?他的老板知道他卖光了股票打算去度假也很生气:公司给你这么高的薪水不是让你度假的,你总得做点什么。
最后,大家施加的压力果真见了成效,在2007年10月,他又把自己管理的钱放到了股市上,争取再捞一把,但是后果大家都知道。当然,后来还有更气人的——那个私募基金经理后来跟我说,在2008年10月,那些客户又找到他的老板说:这么差的行情,你们不能坐等着市场下跌,你们总得做点什么。
这种情况非常像弗雷德·施韦德写的那本《客户的游艇在哪里》里边说的那个只会说“不”的大银行家,那个大银行家因为有足够的钱,根本不用做什么冒险的生意,所以对希望得到贷款的客户总是回答“不”。改变“不”先生人生的事情发生在1929年9月,他实在禁不住外边人们赚钱消息的折磨,开始偷偷地投资股市。一开始他的冒险投资就像“一个35岁还没有约会过的女孩——35岁的女孩,嗯,先这么称呼吧——第一次在房间最阴暗的角落里,偷偷对着镜子抹口红”。到后来,“不”先生越来越大胆了,但坏消息来了,1929年的大萧条随即开始。
不管是我那个好身手的亲戚、基金经理朋友还是“不”先生,都告诉我们:如果你脑子里出现自己“总得做点什么”的念头,这其实是个危险的信号,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还是什么也不做的好。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