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符号
(北京一考生)
小时候,在家玩耍时,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来吃。有时候还偷偷地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不是馋那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
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一家子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他爷爷在清朝那会儿就卖糖葫芦;所以,他的糖葫芦绝对正宗。到底是不是这样无从考证,但他一口悦耳的吆喝声,却让我深信不疑。那会儿我还小,还不懂什么叫正宗不正宗,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谁吆喝得好听——谁好听就买谁的吃。于是,我跟这个老北京混了个脸熟。
那一段日子,只要他经过我家门口,他的身后就会跟着一个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吆喝的五岁小孩儿。老北京很喜欢我,每天收摊儿前都会给我一串糖葫芦作为报酬。有一次,他摸着我的脑袋说:“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年幼的我不懂这些话的意思,于是认真地望着他说:“赶明儿我一准干这个。”老北京笑笑不语。
十五年后,我长成二十岁的大小伙子。那个卖糖葫芦的老北京再也见不到了。我每天都在为人生的前途奔波,理想是将来当个白领,再也不想小时候卖糖葫芦的事了。那悦耳的吆喝声,也随着时代变迁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终于,在一次春节的庙会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又看到了那个陌生而熟悉的身影。虽然十五年过去了,老北京的模样依然没变。我跑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向他比划十五年前那个小孩儿。他惊异地望着我,然后慈祥地笑了,像发现了一个旧梦。他递给我一串糖葫芦。“提前付你的工资,像当年一样跟着我吆喝。”我仿佛又找回了自己的童年,然后,我突然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张不开口,站在原地呆了半天。那太丢人了,我已经是个二十岁的青年了……
老北京笑了笑说:“怕了?我就知道。还是那句话,‘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然后,他一个人吆喝开了。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那悦耳的吆喝声,悠悠扬扬进入我的脑海,像一缕残梦——胡同深处、四合院、门墩儿——小孩儿——妈妈……
一股热浪叩击我的心房,终于我抛开一切,敞开喉咙——
“冰——糖——葫芦……葫芦——冰——糖……”
吆喝,老北京的符号,有着老北京淳厚的味道。时代变迁,但北京那如歌的吆喝声,却穿过岁月向前飘,将一直飘向2008……到那时,让世界友人都来听听地道的吆喝,品尝这醉人的京韵吧——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得分点评
考生选择“吆喝”作为文章切入点,别具匠心,胜人一筹。文章先扬后抑再扬,跌宕起伏,三次描摹吆喝声,给人余音袅袅之感。全文叙事、描写朴实中见真淳,而“吆喝,老北京的符号,有着老北京淳厚的味道”一语画龙点睛,恰到好处。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