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童年Ⅲ
一看到题目我就想到了这首歌:“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还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接着映入我眼帘的是苏联的那位白胡子老人马克西姆·高尔基写的那本《童年》。这本书的意义是重大的,整整伴随了我一个小学,一个初中,差点走上高中。要不是学业实在繁忙的话,我愿意天天捧着它读,而且要捧着那种最老版本的。一九六几年、一九七几年那种版本的,越旧越好,越破烂越好,哪怕皱皱地卷破了页,灰土层层地烙下了茧子……我就喜欢这种粗糙感,摸上去的粗糙感和读上去的厚重感,这样才体现岁月的斑驳,体现读书人的品位。
可是我发现我的童年丢了,那一天在公交站牌前默默地等车,发现两个十几岁的女生拿着那种真的是几十年前版本的苏联作家的诗集在看。名字我记不上来了,只记得那会儿突然发觉自己年轻不再。为了考上一所知名的大学,一所211工程的重点大学,没日没夜地算啊、写啊、记啊、考啊……仿佛时间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将来已经不再是自己的,读书已经不再是自己的,知识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应付——敷衍——再应付——再敷衍这样的心理模式。记得高考前一死党还轻轻告诉我:“再坚持几天我们就可以解放了!这些狗屁书到时都让它们见鬼去吧,让我们来一场最壮观的天女散花来纪念这几年的成长……”我一时语塞,没了思考,仿佛抽空了一般。我感到一种罪恶,沉沉的罪恶,是对自己荒废年轻时光的罪恶,对撕裂知识的罪恶,对欺骗父母和那么多对我寄予期望之人的罪恶,罪恶源于不诚实、不自愿,而且自欺欺人了那么多年。我放弃了那么多童年的记忆、童年的美好,只是为了一个机械的轮回,一个不知道结果的答案。我突然迷茫了,自己为何要进入大学殿堂,大学殿堂果然如此,还是一个可以放纵自己的地方?步出大学殿堂的时候我到底拥有了什么?拥有的这些到底是不是我真正想拥有的?我在沿着一条根本没有终点的轮回打圈圈,难道这就是我人生的轨迹?!
我的童年丢了,真的丢了,我找不回来了。我那自由自在的思想,自由自在的遨游,自由自在的学习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我那原本小小的、突兀的想法,灿烂的、天马行空的念想,充满灵动的、自发意识的精神领域被渗透了,被流水线上的作业渗透了,被统一规格、统一尺码的标签渗透了,我那流水线上的青春!我那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兄弟姐妹!
原来我们是被生产出来的一代,一样的想法,一样的步调,一样的开头歌颂、中间赞美、结尾呼应,一样的上小学、上初中、升高中、考大学,一样毕业后的蚁族群居、零月薪的异口同声,一样的亿万考生奔赴公务员,一样的种种……
我们被克隆了记忆,偷换了脑袋芯片,我们十几年来绝不误7点整的《新闻联播》,大年三十的春节联欢晚会……如果没有童年那点记忆,我们一定是一群失忆的人,我们得了群体失忆症,而制造这个病症的却是陈旧的、缺乏生气的教育制度。
我的童年是立体的,但是我的青春却成了割裂的平面或断裂的直线。我的童年丢失了,我想回家,打开抽屉翻出我儿时夹在书本里的那翠绿的三叶草,到郊外疯狂地奔跑。
点评:现在大部分孩子根本就没有童年,就算有,也没有童年的欢乐。再加上被变种的应试教育所束缚,很多孩子几乎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毫无个性可言。更可悲的是,很多小天才,最终被教育得成了庸才!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