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北京的时候,对北京人有一个特别不好的印象,就是觉得他们好像除了清华北大,看其他高校都像是二本。但我想,我们的差距确实存在。
我上的这个班40人左右,除了厦门大学法学院的人,其他基本上都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法学院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一个姑娘坐在我后面,桌子上平摊着4份法学案例,分别是日文、英文、法文、德文。她告诉我,这是他们法学院的老师布置的案例题。一问,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再一问,原来是大一的。
吃饭的时候聊起各个学校的趣事。让我惊愕的一点就是她说,北外的食堂,你一进去,说什么语言的都有,大部分人都在苦读外语。
后面还坐了一个人大的姑娘。人大那个姑娘对Jessup(国际模拟法庭辩论赛)甚是感兴趣。问她,你们有没有在考试前几周才背一下的时候,她还没来得及说话,北外的姑娘就说起来:“以前去人大找同学的时候,发现自习室基本上是满的。”
再说坐我旁边那位北大的姑娘,从开始上课起,她就一直在看一本有800多页的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全英文。显然这本书她已经看了几遍了,上面写满了单词标注,而且还有一些别的东西——各种心得和批注。
后面那位清华的小伙子显然活跃得多,聊起耶鲁的一件事。他说:耶鲁巨霸气,清华北大好像有意和耶鲁共同研发一个项目,但是耶鲁拒绝了。说完之后,那小伙子就开始做题了,他身为大一学生,做的题目却是大三的。
以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总是不允许强者“自傲”?我想,那些责怪别人的人,是不是证明了一个逻辑,那就是——人都不喜欢承认自己很弱。
今天老师说了一些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那些天天在社交网络上刷了一遍又一遍的人,他们究竟得到了什么?其实这个世界并不是没了他们不行,他们总是这样活跃的原因,就是害怕发现这个世界原来少了他们不会不行。其实你们每个人都没有那么重要,为什么一定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虚无的信息上呢?
老师说了另一句话:Life is tough(生活是艰苦的)。我觉得这句话很对,当我们坐井观天的时候,殊不知,其实我们离别人还很远。
你说你当了社团主席,很忙很累,因此成绩很烂,可是有雅思成绩8.5分、拿到金融系两年国奖的社联会主席芊姐在前面向你招手。
你说你打辩论打得很忙,因此成绩很烂,可是有马来西亚国际辩论赛全程最佳辩手的冰学姐,在剑桥大学向你招手。
你说你是理工科,打辩论无法兼顾学习,可是有世博辩论赛全程最佳辩手、曾经去香港交流、保研北大的杨师兄在前面向你招手。
你说你大二带领一个组织把任务做得很好,可是南京有一个姑娘大二就调动全国二十几个社团,在全国办选拔赛,最后在河北保定办决赛,被老一代辩神称为辩论界的两江总督在前面向你招手。
你说你大二的时候进了电视台实习,可是有一个北大的姑娘在大一的时候,就通过网上申请进了花旗银行北京分行实习,并且大二的时候进了央视和湖南广播电视台北京总部实习,她也在前面向你招手。
你说你大一的时候已经很努力了,但每天除了泡在网上,书本你从来不碰,还玩命地聚会。可是在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的章学长,身边的人以后要么是华尔街精英,要么是政界新星,作为法学院高材生的他每天还是在图书馆里查案子,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这样的人也在前面向你招手。
既然如此,你凭什么觉得自己还有资格去说自己已经很努力了?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