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关系,和艺考生打交道比较多,每次和他们聊天,都会感觉,他们正在进行的,是一场豪赌。
众所周知,艺术类院校,培育出中国文艺事业的中坚力量,也给普通人提供了从籍籍无名的境遇中跳脱出来的机遇。以我们最熟悉的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为例,这几所学校的毕业生,掌控着中国娱乐圈的命脉,我们视野里的大多数导演、明星,多半出自这几所学校。
这样重大的机遇,显然不是随意就能捕获,几所知名院校,报考人数年年创新高,过关难度逐年加大。2012年2月,北京电影学院招生开始,18042人报考,表演专业录取85人,却有6186人报名。随后是中央戏剧学院招生考试,表演专业录取50人,却有8400多人报名。由此,我们理解了许多明星为什么没有更早走红——巩俐辗转考过好几次艺术院校,汤唯曾经三次报考中戏表演系,均告失败,转投导演系,才进得门内。
即便跨过这重门,也并不一定成星成腕,每逢大牌明星回顾当年,亮出中戏北影的毕业合影,我们立刻发现,一个班三四十个人中,能被我们叫得出名字的,不过三五个。其余人去了哪里?那些千人万人中挑选出来的人,花落谁家?他们去了海外,他们转到了幕后,他们转身他顾,他们对被人瞩目、觊觎的生涯有惧怕,对丛林化的娱乐圈不适应。
别的专业是不是会好点?在网络上搜寻美术院校招生考试的阅卷图片,得到的图片千篇一律,海量的素描、色彩试卷,被摆放在体育馆中,浩瀚、壮观,阅卷老师在试卷的方阵中走过去,挑选入眼的作品,这场景,蕴含着某种巨大的不安之感——如果阅卷老师那天心情不好?如果他格外厌恶某种风格?一个试图冲破寂静人生前景的年轻人,也许就此被错过,十几年努力,几百万笔线条,也许从此没有下落。
其实,不只艺考生如此,艺考生的境遇只是缩影,这其实是青年人的普遍境况,是人在某一阶段的必然经历,面对板结一块的天空,面对向上的通道发生的梗阻,人人都在仰望,渴望传奇,渴望绝地逢生,所以“屌丝逆袭”突然流行,这种心态,是对正在固化的现实的忤逆。
“逆袭”不只是想想而已,通常伴随着行动,而与那些前途未卜的行动伴随的,是飘忽的可能,是极低概率的出头机会,甚至,是自己在未来某天的懊悔。把自己的美貌和才华昭告天下这种念头一旦萌生,一场豪赌就已经开锣,而命运是永远的庄家。
“屌丝”是永远的,“逆袭”或许只是传说。
但王维有这样的句子:“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美是必然,盛放是必然,无人知晓也是必然。凡人的命运,不外如此,寂静来去,盛开然后凋落。而屌丝开始动荡的逆袭之路,大概就是要和这种在无人知晓中寂静来去的人生前景对抗。
这种豪赌的感人之处就在这里,这种要和“一眼看到六十岁”的人生前景对抗的姿态的美妙之处,也在这里,它有青春作为理由,是青春的明证,再长一岁,再过两年,或许都不会有这种冲动。它也不像我们熟悉的中国人,却更真切地说明了中国人深深隐藏的真实性格:既保守又大胆,既务实也心存幻念,既饱受农业伦理熏陶,不脚踏大地就惴惴不安,却也常常怀揣希望,敢于面对天空做出狂野的飞翔梦。梦想之光照耀下,任何开放,都是盛放。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