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食品文化,除了我们大家熟悉的酒文化、烟文化和茶文化,便当文化也是日本食品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便当的由来:最早源于南宋时期的俗语“便当”,意思是“便利的东西、方便、顺利”。传入日本后,曾以“便道”、“辨道”、“辨当”等表记。“便当”一词后来反传入中国是源于日语“弁当”(音:bentou)。现在更多的已经被简化翻译成Bento了,在大陆大部分地区习惯称为“盒饭”,即盒装餐食。但是在台湾地区一般还是称为便当,通常用于午餐、外卖、工作餐等场合。
日本的便当历史悠久,最早出现在古坟时代(大约四世纪至六世纪之间),那时的便当还很简单,就是把做好的米饭在阳光下晒干,叫做“干饭”,具有不易变质,便于携带,可以立即食用的优点。在战国时代成为武士在战场上的军粮。桃山时代(十六世纪下半叶左右)出现了现代便当的雏形,即把饭菜摆在专门的便当盒子的便当。当时的大名和贵族经常在赏花和看红叶时携带便当。
到了江户时代(17世纪),便当更加普及了。日本最常见的“幕之内”便当就出现在这个时代。幕之内便当是当时人们在去剧场观赏歌舞伎表演等节目时,幕间休息时吃的便当。当时的幕之内便当的确非常实用,握好的米饭都是扁圆扁圆的,一口一个刚刚好,且都经过烘烤,米饭不会干燥。菜肴也都是煮炖、熏烤的食品,不用担心会坏掉。
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的“便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盒饭,其实不然。我们的盒饭大多都是简单粗糙的家常菜,里面的每一种菜都是没有“造形”的。但是日本的“便当”不同,就像其他的日本菜与中国菜的区别一样,它十分讲究一个“形”字!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其中“味”是重点,以前我们基本都不考虑菜形,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才有所关注。而日本菜不同,它讲究“色、形、味”,一个“形”字的区别,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就出来了。日本菜肴虽不讲究吃出什么滋味,但很注重“形”,所以人们说日本菜肴是用眼睛吃的。这可能跟日本地面窄小而人口多,保护、不破坏自然景观是自古以来的风俗有关。在整个饮食环境里,处处洋溢着含蓄内敛却依然让人不可忽视的美。而重视历史的日本人更是把古人的饮食习惯一丝不漏地继承了来。为此,把烹饪出来的菜肴也作为自然风物中的一束花朵,用以点缀人们的生活。便当与盒饭的最大区别也在于“形“。有一款”妈妈便当“是这样的:黑漆红底的盛盒,底下是白色的米饭,米饭上面是牛扒,牛扒上面卧着几块蟹柳,旁边还有三个娃娃头。细看那娃娃头,原来不是玩具,而是菜:鱼肉丸片,生鱼片,海螺肉,番茄,青瓜,薄烧,紫菜卷,每样一点点,凑成了三张长相、发型各异的小脸蛋。虽然便当在生活中的角色和我们的盒饭差不多,但是因为它讲“形”,一份简单的便当需要花不少时间来制作。除了“造形”,便当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欺骗性”:最好的在最外面,里面底部的最差。所以吃过后的中国人总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日本的便当种类很多,除了我们熟知的寿司便当,还有幕内便当,公司便当,爱妻便当……现在的便当在日本不但是上班族的午饭,也是人们郊游时的必备。日本的便当店遍布全国各地,为了方便出租车司机以及喜欢夜生活的顾客,许多店都是24小时营业。便当的价格不一,不过便宜的也要几十人民币,贵的则达到几千人民币,一份简单的便当如此昂贵是中国人无法接受的! 而且日本人很喜欢的便当中国人就未必喜欢,因为许多便当都是凉的,包括米饭和菜,而且一般菜量少,米饭量也不是很足,男性有时只能吃个七分饱,当然这似乎有利于健康,但是凉米饭对中国人来说是不能忍受的。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在日本中国人并不是特别喜爱便当。
在日本”便当“相当普遍,学校的学生不像中国那样去食堂吃饭,他们通常都吃自带的便当,所以便当也带来了有趣的”麻烦“。在课堂上据老师介绍,学生通常会互相换便当吃,当你的便当做得不好时,其它人就不会跟你换,而且还会受到欺负,这种现象特别是在幼儿园和小学让一些不是日本的家长很头疼,因为他们不会或者不擅长做便当,去买价格又太贵。对此日本政府免费开设了很多关于便当的讲座和培训!我相信这样会使便当更加广泛和更多的人享受便当这种美食。
佛曰:“一花一世界,滴水见太阳。”“便当”作为日本的一种食品文化,它并不只是单纯的反映日本的一种饮食习惯,同时也反映日本人民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