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月光照亮的,是一片黄瓜地。黄瓜地的栅栏外,站着一个少年,他光裸的身子黄瓜一样苍白。
那是个中秋节的晚上,少年独自在旷野里徘徊。没有别的孩子陪他玩儿,别的孩子都回家吃月饼去了。少年蹲在村头的一棵柿树下,看一队爬行的蚂蚁。他用从地上捡来的小木棍去碰蚂蚁的触须,故意去扰乱它们排列整齐的队列秩序。可蚂蚁根本就没把这个阻碍自己行进的孩子放在眼里,被木棍破坏了队列的蚂蚁,迅速整合队伍,继续前行,大概它们也是忙着回家去团圆吧。蚂蚁这东西很有幽默感,它们看见企图破坏自己团圆的少年的阴谋没有得逞,就派行在最后的几只蚂蚁,顺着少年手中的木棍爬上去,在少年的手背上狠狠地吻了几口,告了个别。当然,这告别里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傻瓜,过节了,还不回家吗?
少年失望地从柿树底下站起来,朝不远处的家里望了望,屋里漆黑。母亲还没回来,她母亲下午就出去了,是去别人家里借苞米面粉,母亲想亲手做两个月饼给少年吃。
月光水一般泼满大地。少年靠在柿树上,眼望着下午母亲出去的小路,发呆。忽然,少年看见一只猫站在他的面前,竖起两只黑耳朵,“喵喵”地朝自己叫了两声,跑了。那是一只偷吃了主人月饼的猫。
少年的胃里咕咕叫。他悄悄地从别人家的院门前走过,每走过一家,都忍不住朝里瞅瞅。少年走过了村庄里所有人家的院门。他边走边想,想那些院门内吃着月饼的兄弟姐妹的爽朗笑声,想他们全家人其乐融融的团圆情景,想自己的母亲在什么地方,为何不回家?
当少年终于走到一片黄瓜地时,很害怕。尽管恐惧使他有些站立不稳,但他还是坚定地走入了那片黄瓜地。饥饿没能让他抵挡住一根黄瓜的诱惑。少年伸手从藤上摘下一根黄瓜,放进嘴里,嚼了起来。黄瓜,香。脆。
少年完全沉浸在了一根黄瓜所带给他的幸福之中,却全然不见他的身后有一双眼睛正在盯着他。那是一只猫的眼睛——刚刚从他身前跑过的那只猫。那只猫此时也藏在这片黄瓜地里,享受着从他主人处偷出来的月饼所带给它的美味。遗憾的是那只猫也没想到,它的身后也正有一双眼睛在盯着它——那是他主人的眼睛。猫也许是被少年吃黄瓜的声响给吓着了,“喵喵”地怒叫起来。夜空的圆月,正亮。猫的怒叫使它也正发怒的主人毫不费力就找到了它。当猫的主人找到那只猫时,全村的人也找到了那个偷吃黄瓜的少年。
那个中秋之夜,美好的团圆气氛就这样被一只偷吃月饼的猫和一个偷吃黄瓜的少年给破坏了。那晚,月亮之下,一只猫被人打断了腿,一个少年被人扒光了衣裤。
少年光裸着身子在月光下站了一夜。而他的母亲始终没有回来。直到翌日凌晨,当少年的母亲蹒跚地走回来时,看见立在屋檐下光裸着身子的儿子,和儿子身上被皮鞭抽出的血痕,晕了过去。
少年的母亲是在偷别人家里的苞米面粉时,被人发现,抓住的。她被人用绳子捆绑在村头的一根木桩上,直至夜半,当看守她的人睡着后,才挣扎逃脱。因捆绑时间过长,少年母亲的四肢既疼痛,又麻木。但她仍在拼命奔跑,她的内衣口袋里还藏着几把苞米面粉。她想赶在天亮前回到家,做个月饼给儿子吃。谁知,她跑得太急,连摔带爬,到家时,一摸口袋,面粉漏得精光。
那夜,凡烙下少年母亲足迹的地方,都洒落着苞米面粉,月光一样白。
少年是在一个月夜离开家的,他不能再在那个村庄待下去。走是他活命的唯一选择。少年走的时候,连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身上只穿着一件母亲穿过的旧衣服。少年也不知道自己该到什么地方去,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离开亲人。少年边走边回头看,看他站在屋檐下抹泪的母亲,看他从小就在那里玩游戏的村庄,看月光下那片令他伤心的黄瓜地。最后,少年看到了嵌在身后小路上的一窜自己的脚印,像她母亲额头的皱纹样曲折。少年心一酸,想哭,却无泪。他想:自己就这么走了,母亲怎么办。剩下的路,她要一个人走。
少年不记得自己都去过那些地方,经历过那些事。他的生命只为一个愿望而活:回到村庄,获得村人的谅解。少年每天都在忏悔中活着。他恨自己不该去偷吃那根黄瓜,那样,他就不会成为一个流亡的罪人。每天清晨,少年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找一个无人的角落,思过。然后,他会用笔把自己一天中的生活,想法记在一个本子上。他想等把这个本子写满了,就寄给村庄里的人,希望他们能给予自己重新做人的机会。
少年不喜欢在白天出门,他担心有人会站出来指认他偷吃过黄瓜,骂他是“贼”。因此,少年喜欢在夜间出来,散心,或者劳动。他尤其喜欢有月亮的夜晚,他说,他爱月亮的安静,善良,和温暖。无数次,少年一个人在月光下,或走或坐,想家,想心事,哭成个泪人。
也是个中秋节,月圆依旧。少年用自己在外辛苦劳动挣来的钱,买了两个又圆又大的月饼,跑到了一片开阔的草坪上。他要正大光明地品尝品尝月饼的滋味。草坪很静,静得就像多年前的那片黄瓜地。少年从怀中的纸包里取出月饼,放在草坪上。两个月饼并在一起,似两个明亮的圆月,照澈少年的心。少年双膝跪地,将其中的一个月饼举过头顶,拜了拜,在草坪上挖了个坑,埋了。两个月饼,他只能吃一个,另一个,他想留给家中的母亲。
其实,少年那晚也没尝到吃月饼的滋味,他将剩下自己吃的那个月饼,送给了躺在草坪边上一个饿得周身发抖的乞丐。少年想:自己还是等到今后回到家跟母亲一块儿吃月饼吧,没有亲人分享的月饼,吃起来多败兴!
第二天,少年将记满自己心灵秘密的本子寄回了村庄。从此,期待成了他活着的动力。
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
终于,少年还是等到了那一天。他收到了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是母亲写的,很短:孩子,回吧!是你的真诚感动了上苍!
少年心上多年来积压的负疚感,石头般落下了。他风尘仆仆回到村庄。出来迎接他的村人们很热情。只是,在那迎接少年的人群中,却少了他母亲的身影。
少年的母亲是在收到他的日记本后,病逝的。她流着泪将那本日记反复看了多遍,然后,一把火烧掉了日记。
村人们最后看到的也不是那本写满了少年忏悔录的笔记本,而是放在少年母亲衣袋里的一张遗条。那张遗条上只有一句话,很短:我愿以自己的死换来我儿子的生。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