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黄袍加身
赵匡胤像
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于公元927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赵匡胤的高祖赵眺,在唐朝任过县令。曾祖赵珽,做过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官至刺史。而他的父亲赵弘殷,是一名骁勇善战的武官,后周世宗时官至检校司徒。
赵匡胤小时候就受母亲杜氏的严格教育,熟读诗书,从小练就十八般武艺。长大后,身材魁梧、器宇轩昂的赵匡胤可以称得上文武双全、见识非凡。后汉初,赵匡胤到凤翔寻找已在后汉隐帝朝中升任都指挥使的父亲,中途竟走入大将郭威大营。郭威见赵匡胤身材魁梧、阔脸大耳,又得知他是赵都指挥使的公子,心中喜欢,便将他留在军中。从此,赵匡胤跟随郭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升为禁军头领。
郭威登基3年后病故,周世宗柴荣继位。赵匡胤随柴荣在历次战斗中,更加英勇无比,每次总是冲锋在前,屡立功勋,逐渐升至忠义军节度使。公元959年,柴荣病逝前任命他的亲信大将赵匡胤为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掌握了精锐的中央部队——禁军的指挥大权。
过了不久,柴荣驾崩,他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公元960年初,北汉刘崇见柴宗训年纪幼小,便趁虚而入,勾结辽兵来犯。符太后接受宰相范质的建议,让赵匡胤率兵北征。
赵匡胤手下的将领早就有心拥立他为皇帝,只因赵匡胤觉得柴荣对自己不薄,不忍反叛周廷,非但不允,他反而对手下将士千般叮嘱,切不可有此念头。将士们素来尊敬他,见他如此,不敢再勉强。但是暗中却不肯放弃,积极筹划此事。北征的后周大军冒着漫天大雪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陈桥镇)时,又冷又饿,于是就地扎营休息。新年没有过好,大家心里都有些怨气,聚在一起抱怨着。这时,有人提议拥立赵匡胤做皇帝,众将士群起响应。
赵匡义是赵匡胤的弟弟,赵普是赵匡胤手下重要的谋士,这两个人在军中地位举足轻重。当晚,许多人冒雪去见赵匡义和赵普。听了众将来意后,赵匡义和赵普立即派人飞骑往京城见留守的大将军石守信和王审琦。石、王两人当即表态,如果大军有所动作,他俩愿做内应。赵普自柴宗训继位之后,就忧心忡忡,他看出幼主难以控制朝廷,如不推选明主,就有亡国之乱。与其败在别人之手,不如拥立贤德英武的赵匡胤,还可免百姓离乱涂炭之苦。思谋日久,他便与赵匡义以及众将士商议拥立赵匡胤为帝。但每次在赵匡胤面前提起此事,都遭到他严厉斥责。此时军心如此,赵普就与众位将领只好谋划了一个计策,逼赵匡胤即位。
第二天早晨,赵匡义和赵普走入赵匡胤大帐,将他拉出大帐。此刻,早已等候在帐外的军士们不待赵匡胤开口说话,一下子围上去,将已准备好的一件皇帝所穿的龙袍披在他身上,向他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赵匡胤一脸惊讶地说:“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呢!”众将立即下跪,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赵匡胤无可奈何地说:“事已至此,我就是脱下黄袍,也是死罪了。既然众将拥我为帝,请大家听从我的号令。”众将齐答:“愿听号令。”赵匡胤持剑说:“我下令,现在大军即刻回师京城。进城以后,不得对太后和皇上无礼,不得惊动朝臣,不得骚扰百姓,有违抗者斩!”然后,大家将赵匡胤拥上马背,要他回汴京,荣登皇帝宝座。
赵匡胤一行队伍三日后回到汴京,朝中文武百官闻听此事面面相觑,朝中并无可以与赵匡胤匹敌的大将,无力征讨,大家一时都没了主意。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从闻听赵匡胤要背叛周廷,自己当皇帝,不由得火冒三丈。从朝中急返自己的府第,要召集人马抵抗。消息传出,赵匡胤手下的将士一涌而入韩通从府第,将他和他的全家尽数杀死。
朝中大臣得知此事,愈发不敢反对赵匡胤。于是让范质、王博等朝中大官为代表去见赵匡胤。赵匡胤一见二人,流着泪说:“先帝待我恩重如山,今日我为六军所逼如此,真是天地难容,可叫我怎么办才好呢!”范质、王博没想到他会如此,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还是范质反应快,忙退后几步,跪地叩头道:“此乃天意,赵将军被拥立为帝,也是我朝百姓之福,就不必再推托了。”言毕,口呼“万岁”。众官员见状,纷纷效仿。
小皇帝柴宗训在符太后的安排下宣布禅位,赵匡胤做了皇帝,正式定国号为大宋,年号为建隆,定都于汴京(今开封)。赵匡胤史称宋太祖。随后,赵匡胤向天下发布诏书,实行大赦,封柴宗训为郑王。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