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巨匠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公元1231年出生于顺德邢台(今邢台)一个书香世家。郭守敬从小就受到祖父郭荣的熏陶,对天文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更喜欢制作一些小型简易的测量仪器。从小,郭守敬就被送到当时非常著名的文人刘秉忠门下攻读,刘秉忠精通天文地理、音律术数。长期的刻苦攻读和耳濡目染为郭守敬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天文、水利专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他还在此期间结识了张文谦、王恂等学者,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获益匪浅。在郭守敬十五六岁的时候,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公元1250年,19岁的郭守敬开始崭露头角,在水利方面初露锋芒。在邢台城外有一条河,河泥长年淤积,河堤滑落,致使河道堵塞。此地原有的一座桥,桥身被洪水冲走,桥墩淹没,呈现出一片汪洋之态。不仅交通不便,还水灾不断。由于弄不清桥址原来在哪儿,又找不到合适的建新桥之处,许多建桥高手都只能摇头兴叹。郭守敬不辞辛苦,冒生命危险在滚滚洪流中搜寻,在陡峭的两岸河堤上查找,终于找到原有河道和桥墩遗址。他立即组织邢台人民清除淤泥,疏通河道,修筑堤岸,然后,反复勘测,精心设计,很快建成一座坚固而又美观的石桥。从此,郭守敬名扬天下。
当时的著名学者张文谦在郭守敬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他。后来见郭守敬才智超人,越发赏识他。公元1260年,这位当时的元朝中书丞巡视大名、彰德等地。他深知这些地方的水利建设一直不好,经常洪水泛滥,弄得民不聊生。于是,他便邀请郭守敬一路前往。郭守敬一路上认真勘查水域,细心观察地形,描绘图纸,整理资料,真可谓废寝忘食。张文谦看在眼里,赞在心上。一到都城,便向元世祖忽必烈举荐郭守敬。忽必烈一向比较赏识张文谦,而且也深为河南、河北的连年大水所头痛,一听郭守敬对这方面颇有研究,立刻传令召见。
忽必烈与郭守敬一谈,不禁大为赞叹。郭守敬侃侃而谈,对答如流,为忽必烈提出6条治水建议。忽必烈立刻让他负责各路河渠的修整管理事务。郭守敬不负众望,着手主持修缮河南、河北的河道。以后,他又曾主持整修由于战乱破坏年久失修的西夏古灌溉渠道,疏浚了400里的唐来渠和250里的汉延渠等80余条渠。《宁夏新志》评价说:“逮今西坝桥梁,尚其遗制,工作甚精。”
公元1292年,天大早,元大都(今北京)饮水吃紧。不仅城内,就连城外都很难找到好的水源。经张文谦举荐,忽必烈让郭守敬寻找水源。郭守敬受命之后,立即到大都周围的各州县进行勘察。他几乎走遍了大都周围的所有州县,最后终于找到了水源——昌平县东南神山的白浮泉,也就是现在的凤凰山山麓的龙泉。此泉水清、量大,解决大都饮水应该没问题。郭守敬把白浮泉泉水引向京西,将西山分散的小泉也聚集起来,然后折向南,沿西山东麓,注入瓮山泊,即今昆明湖前身。再接梁河,即今长河,引入大都,蓄积于积水潭,即今什刹海。再将积水潭的水引向东南,接通州高丽庄,和大运河衔接,不仅抗旱,而且防洪。在郭守敬的带领下,大都军民只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这条长达160里的运河。大都人民再次喝到清凉的泉水,全城一片欢腾,都从心里感谢郭守敬。
郭守敬不仅是卓越的水利学家,而且还是杰出的天文学家。公元1276年,忽必烈下令修订历法,由郭守敬实际负责。当时有人主张在历代历法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也就可以了,但这决不符合郭守敬那种治学严谨的态度。他不为别人的冷讽所动,潜入藏书阁,细心研究两汉以来70多种历法,决定有取舍地继承并发展其中有创建的13种。
由于原有的天文仪器早已陈旧不堪,测量数据非常不准,郭守敬便自己动手制做新的测量仪器。他亲自设计创制出的天文仪器有简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浑天象、窥几、星晷等。《元史》记载他创制的天文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
准备工作就绪之后,郭守敬就在大都城东修筑司天台,主持了一系列天文观察工作。取得两项重大成就,即对“黄赤大距”宿距度的测定和新历法“授时历”的编订。
作为13世纪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在机械工程、地理学、数学诸方面也有重要贡献。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把他们发现的4颗行星中的一颗命名为“郭守敬星”。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