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教程  > 教育 >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蝉

6/16/2021 10:44:05 PM 人评论

本以高难饱[1],徒劳恨费声[2]。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3],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4],我亦举家清。

【注释】[1]高:语义双关,既指寒蝉栖止高树,也隐寓其品格之高洁。[2]徒劳:空费心力。[3]“薄宦”句:《战国策·齐策》:“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这句寄寓作者漂泊不定的生涯。[4]警:警诫。

【点评】这首咏蝉诗,抓住蝉的特点,寄寓作者的情思,清人朱彝尊以为是“咏物最上乘”之作(《李义山诗集辑评》)。诗的前半借蝉喻己,后半直抒己意。首联闻蝉鸣而起兴。“高”既指蝉栖止高树,又指其品格高洁。次联写蝉彻夜悲嘶,稀疏欲断,而一树青碧,悄然无言,对蝉之悲鸣无动于衷,可见环境之冷酷。作者遭遇也正是如此。三联由蝉之栖止高树想到自己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涯。尾联将蝉与作者融合在一起描写,以蝉来警诫我早归故园。托物自寓,寄意遥深。钱钟书先生评曰:“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谈艺录》)

相关教程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