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追求,更容易长寿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要实现心理健康,就要学会追求、学会包容、学会忍耐、学会糊涂、学会平衡、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生存等等。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这对于一个人的健康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追求的目标,一切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那么周围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也就不以为然了。康德曾经说过,“没有目标的生活就像没有罗盘的航行,目标是我们的动力,信念是我们的支柱”。
生活有目标,长寿概率高,这是有根据的。根据韩国的资料,4.3万人的受试者,年龄在40~90岁,被观察了7年。有一组是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比如说要带大孙子等;还有一组是没有明确生活目标,或者是不确定的。结果经过7年,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这一群人,有3000多病死或者自杀,比有明确目标的多1倍,心脑血管疾病也多1倍。这个研究结论我是非常相信的,因为在我的周围,我的同学很早就退休了,有的已经退休20年了,我观察他们有一些人还在坚持做工作,活得很开心,身体也很好,但是无所事事的就身体不行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的理解是,知道的人不如喜好的人,喜好的人不如陶醉其中的人。就像我们对待一份工作,你愿不愿意做好这一份工?有三个层面:“薪甘情愿”,“心甘情愿”还是“辛甘情愿”。你属于哪一种?你的工作动力是属于哪一个层次的?假如每一个人对待工作都能够达到“辛甘情愿”的话,那就是最高的境界,这个集体的工作一定会非常出色。
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追求,而且这个人生追求是应该发自内心的。我特别欣赏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句话,它代表了人的三个层次追求。第一个层次,“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个层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个层次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觉得这是一个人追求的境界,我自己也有这样的追求。我是1960年大学毕业,毕业以后很快遇到文化大革命,6~7年什么也没有干成,当过锅炉工、当过农民。当时我属于反动知识分子的后代,家分成三处,我、我爱人和我的小孩在三个地方。但我从来没有放弃,我自己一辈子总觉得要有一个追求。1971年回到广州当住院医生,后来分配出来做慢性支气管炎,研究这个病,当时没有人愿意做这个事。就这样,我们建立起呼吸科,1979年成立研究所,我一直都有追求,就是要做出点事。1993年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1994年建立了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03年我们研究所得到了国家、地方政府的重视,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中国唯一一个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我现在快80岁了,还想往前追求,希望搞成亚洲呼吸中心,希望搞成高水平的产学研中心,希望活得有意义,也可以活得长一些。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