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火
(一)真正的“上火”什么样
前面我说到,之所以说现在的中国人到了补阴的时刻,是因为太多的人在“上火”,而“上火”就是最直接的伤阴。因此,为了避免伤阴,先要搞清楚为什么现在的人特别容易“上火”、到底什么是“火”。
说到“上火”,大多和着急有关,一般会一起说“着急上火”。因为人一着急,身体就处于应激状态,这个状态之下,人的潜力会极大发挥,发挥超过正常水平了,就是“火”,比如我们现在说某个明星,因为一部戏特别“火”,肯定是他的受欢迎程度超过其他明星了。
以前有个报道,有个女孩子被压在汽车下面了,生命危急,当时只有她母亲在身边,救女儿心切,但身边又无援手,母亲在情急之下居然一个人就把汽车搬动了,把女儿救了出来。
历史上还有个著名的故事:李广射虎。这是记载在司马迁《史记》里的,原文是:“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大概意思是,李广打猎的时候,突然遇到了老虎,他吓坏了,因为生命受到威胁了,他马上拉弓射箭,还好,一箭射中,躲过一劫。等到第二天白天,李广又去那个射中老虎的地方看,才发现,那根本不是老虎,只是一块像老虎的石头,因为当时紧张着急,力量超大,居然把箭射进了石头里!这个时候,李广再次拉弓射箭,却怎么也射不进去了……之所以那天晚上能超常发挥,就是因为当时着急了,也因为着急而“上火”了,由此调遣出了身体的潜能。
这种超出了平常能力的潜能,就是所谓的“上火”,也就是对库存生命力的极度发掘和使用。这些超出身体常规的能力和能量,如果无处施展,最后会跑到哪里去呢?这就要出现“火”的表现了,总体来说就是“热”:热、肿、痛、烦、燥,都是热性的。这一点,和自然界的火的状态很像,类似自然界中“火”的燃烧,人被烫到的感觉。
既然是火,就要燃烧,就要蒸发掉水,这就是伤阴了。所以,“上火”的时候,轻者皮肤黏膜要起泡,这是因为局部缺水。而像突发的危急事件发生后,虽然不至于是遇到老虎,但是突然家人被车撞了或者受伤了,我们会紧急过去料理,一般在料理之后或者在料理之中,就开始长口疮、起疱疹、牙齿发炎等,各种“上火”症状就来了,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不改变、不缓解,就不是简单的口疮疱疹的问题了,就要消耗身体之阴了。
和我们生活中生火、着火要消耗柴火、烧掉木头一样,人体“上火”时消耗的,是身体的“固定资产”,中医讲就是“阴”,西医讲就是身体的基础物质——糖、脂肪、蛋白质。“阴虚”的人身体容易消瘦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他们的“固定资产”被“火”烧掉了。
但是,身体基础物质、“固定资产”的消耗,不可能无尽无休,因为人的寿命有定数,细胞的分裂生长也是有定数的,只要不断消耗,细胞就要加紧分裂,久而久之,定数就用尽了,细胞就停止分化生长,他们就会比其他人提前衰老,甚至早死。前面我讲的“春药”能置人于死地,就是这个原理,从这个角度说,想要长寿,想要健康,就不能总是“上火”,要避免“上火”伤阴。
就像我前面讲的,种花的人把硫黄埋在土里面,花就可以在冬天提前开放了,看似茁壮,实际上,这不过是提前到来的春天而已,开花之后,这个植物多是死亡的下场,至少不会再开花,这也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所谓“上火”,从阴阳平衡的角度讲,就是“阳”多于“阴”、“火”多于“水”,表现出来的症状一定是以热象为主。但“上火”分实火和虚火。实火是真正意义上的我们吃去火药可以去掉的“火”,是阳绝对多于阴;如果是虚火,就不能只吃去火药了,是阳相对多于阴,去虚火必须在补阴的基础上去,这是实火和虚火的重要区别。
心火、肝火、肺火、胃火多属于“实火”,人们肯定会问,怎么没有肾火呢?这个我们后边要讲,简单来说,中医认为,肾是没有实证的,和中医概念的肾相关的上火,都是“虚火”,换句话说,当“上火”累及中医的“肾”这个层面时,一般都是“虚火”了。
(二)上火的类型
1.心火
(1)心火“三联征”:心烦+尿赤+舌尖红
“心”是中医特别看重的概念,在五脏中,“心”的地位最高,“职称”是“君主之官”,统领整个身心,所以也主管情感、意识。因为只有君主,才能住在宫殿里,所以,古代医家心怀敬畏地给能清心火的药物起名时,经常用“宫”字代表“心”,中成药里带有“安宫”“清宫”字样的,都是清心火的。
什么情况下会上心火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着急。
举个例子,要过春节了,急着想回家,但是机票卖光了,赶紧买火车票吧,也已经售罄。没辙了,只能自己开车走,结果还遇上大雪封路了,眼看着就要除夕了,还堵在路上,这个时候的心情就是着急,着急但又找不到办法解决的时候,就容易上“心火”。
当人被事情乃至杂念招惹时,都会着急,急出来的“火”反过来就要内耗心血。主管我们意识的,中医称之为“心神”,是要住在心血里的,心血被消耗了,心神的落脚地就会逐渐缩小,乃至流离失所,轻则心烦失眠,重则意识昏聩,有的人因为着急甚至出现一过性精神障碍,所谓“急疯了”。
中医讲,“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的“小肠”包括了西医的膀胱,和小便有关系。上“心火”的时候,小便也会随之改变,尿赤便血,类似现在的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很多人着急的时候,或者加班加点心力交瘁的时候,这个病就乘虚而入。
得过泌尿系统感染的人都知道,这个病在夏天容易高发,一般认为是因为夏天天热,喝水少,出汗多,小便少,这确实是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夏天是中医讲的“心”主管的季节,夏天最容易上心火,人在这个季节里最容易心烦气躁,也容易移心热于小肠,因此泌尿系统感染会频发。
看一个人是不是“上火”,舌头的颜色很重要,只要是“上火”,舌头的颜色都会偏红。但上“心火”的时候,舌头的红主要集中在舌尖,甚至有了碎纹。舌尖是“心”所主,舌尖红的人,多是睡眠不好,或者睡着了多梦,如果追问,一般都会告诉你,最近有点烦心的事。
通俗一点讲,上“心火”,多是和心事、思维、大脑有关。从字形上看,“心”是五脏之中唯一不带“肉月”偏旁的字,这也说明,中医的“心”,不是简单的心脏,而是兼顾了身与心、兼顾了身体与精神问题,所以很多神经系统甚至精神方面的疾病,都与“心火”有关。
(2)能去“心火”的中医“镇店之宝”
“心火”严重的时候,一般是急症,比如脑血管意外,就是“中风”。幸好有中医去心火的“急救三宝”,其中“安宫牛黄丸”最为著名,至今仍旧可以把那些西医束手无策的昏迷者唤醒,是中医的“镇店之宝”。
我曾经亲历两个病例,让我对这个经典老药深信不疑。这两个病例,一个是脑出血,一个是脑血栓,但从中医角度看,都是“心火”惹的祸。
脑出血的是我爱人的父亲,他是个胸外科医生,每天都要给病人做手术。他年轻时身体很好,四十几岁的时候还可以骑车从张家口到北京。只是他一直口重,喜欢吃咸的,所以血压很早就高了。因为当医生久了,他对自身的疾病熟视无睹,从来不重视,降压药始终没坚持吃。
那天他给一个肺癌病人做手术,手术快做完时,他突然身体一歪,倒在手术台上,旁边的助手赶快接过去把手术做完,其他人把他抬到了床上,一做CT,发现是脑出血!他的同事马上给他准备手术,做了开颅,从脑子里取出了80毫升血,因为手术及时,命保住了,但就是醒不过来,一直昏迷着。
我接到电话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快吃“安宫牛黄丸”,那是很多北京人家里存的救命药。老人都有经验,发烧、抽风、昏迷时赶紧给病人嘴里塞一丸这种药,性命没准就保住了。
我马上从同仁堂买了四丸“安宫牛黄丸”,那是二十年前了,一丸就已经是360元了,很贵,我当天晚上把药送到医院。当时,他仍旧没有意识,只能通过插在鼻子里的管子喂,术语叫“鼻饲”。
第二天清晨,他居然睁开眼睛了!有了意识!而且认识身边的人了!把管他的医生都惊住了。西医不了解中医,不知道有这种能起死回生的“看家宝”,他一共吃了四丸,意识彻底恢复正常了。
我父亲之前发过一次脑栓塞,那是个星期天的早上,他照习惯从冰箱里拿牛奶去热,我发现他居然在冷冻室里找牛奶,再一细看,发现他的嘴角已经歪了,在流口水,我知道不妙,赶紧往医院送。在路上,他的意识就开始糊涂,四肢活动也不利索了。
我选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因为我想到了救过我公公一命的“安宫牛黄丸”!医生一看我父亲的舌头,发现红得厉害,舌苔是黄腻的,也是“安宫牛黄丸”的适应证,当天就让他吃下去第一丸,同时还给了“安宫牛黄丸”的静脉剂型,叫“醒脑静”,到下午,父亲的神志开始清醒……之后的一个星期里,他共吃了八丸“安宫牛黄丸”,虽然没有我公公吃的那个价钱高,但效果仍很明显。后来,从核磁共振中发现,他的左脑大面积血管栓塞,因为用药得当、及时,最初涣散的眼神、痴呆的表情和思维混乱的状况很快就好转了。
说到病因,都是“心火”导致的,中医诊断都是“心火上炎,扰乱清窍”。我公公是个急性子,常年做手术,精神高度紧张,高血压诱发了脑出血。父亲的血压则一直很低,脾气也不急,但之前有个东西找不到了,他始终放心不下,日久导致了气郁化火。
(3)心急如焚时可以借力“牛黄清心丸”
很多人家里常备“牛黄清心丸”,觉得心里烦时就自己吃一丸。拿“心烦”作为服用这种药的指标,还是比较靠谱的,因为这是入心经的药,心烦是心经有“火”的症状。
我在急诊室工作时有一次值班,临近傍晚,突然来了个男患者,穿得很体面,长得斯文儒雅,是被他的同事送来的,原因是他突然说了很多莫明其妙的话,思维混乱,在那之前他一切正常,是很聪明的一个人。
据他的同事回忆说,在事发前他只和别人一起吃了顿饭,回来就失常了。当时有人想到那顿饭里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吃了什么东西中毒了。但一同吃饭的人并没有任何异常。
因为是在中医医院,问病情、病史、切脉、看舌头都是常规,带我的老师让病人伸舌头,那舌头红得我现在都记得,应该是我看到的最红的舌头了,舌尖红且有芒刺,好像要裂口子似的。我的老师感叹说:“这得多大的‘心火’呀?!”原来是因为他这几天心理压力特别大,合同到期了不能履行,要和客户解释,他心力交瘁,心火旺盛,导致心神不宁了。
牛黄清心丸!赶紧吃牛黄清心丸清心火!当时就吃下两丸,同时静脉点滴疏通血管的常规药物。到了晚上,他的神志就基本恢复了,开始问身边的人:我怎么会在这里?好像刚从梦里醒过来一样,也说出了意识混乱的原因,就是着急急的!
除了心烦,如果出现轻微的意识障碍,突然糊涂了,且血压突然很高,也可以吃“牛黄清心丸”,同时送医院仔细检查,因为只靠“牛黄清心丸”不可能一了百了,用它只是缓解病情,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
还有一种“牛黄降压丸”,比“牛黄清心丸”更有针对性,主治心火旺加肝阳亢引起的高血压,适合服用这种药的人,除了头晕目眩、血压高、舌头偏红之外,腰腿酸软不是很明显,也没有腿脚发冷的感觉,这才是实火,否则就是虚火引起的高血压,吃了也没效。
(4)为什么“牛黄清心丸”能减掉“过劳肥”
现在的人肥胖的多,而且很多人的胖,是随着忙碌开始的,越忙压力越大,人就越胖,因此被称为“过劳肥”,据说这是现在发生率最高的“工伤”。
这种“过劳肥”,与那些失恋后爆肥的女人一样,都是因为有亢奋的食欲,导致越吃越胖。这种食欲的产生,不是因为饿,而是因为心烦,是心火所致,这个时候可以试试“牛黄清心丸”,它是可以治疗“过劳肥”和“失恋肥”的。
人之所以有压力,是因为要达到一个目标,一旦这个目标超过自己的能力,人就会感到压力大,甚至就要着急上火,而且是上“心火”。这个时候,食物就成了减压的工具,无论是“过劳肥”还是“失恋肥”的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吃起东西根本停不下来。要么是一定要每顿饭吃到撑,要么是零食不离手,虽然事后后悔,但每次都管不住嘴。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肥胖,那就需要清清“心火”了,因为他们的异常食欲是“心火”在作怪,在饕餮的时候,其实是体会不到美食的乐趣的,而是在食不甘味的情形下把自己吃胖的。
这种人在暴饮暴食的同时,还会有失眠、梦多、睡眠质量下降的问题,如果睡不着,很可能又增加了吃的机会,由此进入恶性循环……这都是“心火”所致,这个时候可以试试“牛黄清心丸”,帮助平息心理之乱。
“牛黄清心丸”里面没有大黄,不是泻药,所以不要理解为它是通过通便来减肥的。它含有的黄连等入心经的药物,不仅可以使烦乱的心绪平息下来,还可以平息暴饮暴食的欲望,是从管住嘴的角度减去“过劳肥”和“失恋肥”。
据说“牛黄清心丸”在韩国很受欢迎,甚至是韩国人的日常保养药,这也合理,因为现在人的欲望不独食欲,过高者众多,中医讲“气有余,便是火”,“气”是正常的功能,“火”是多余的功能。而“心火”更是劳心者、心重的人或者欲望过多过高的人,乃至失意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心烦于他们是常事,如果能经常清清“心火”,就等于减少了对身体的伤害和消耗,效果也自然等同于保养了。
(5)利尿就是去“心火”
一说到“去火”,人们就想到通便、泻肚,好像只有这样,“火”才能去掉,其实,这是不对的。
从现代医学角度讲,人体代谢废物的途径不仅是大便,还有出汗、呼吸、小便,与之相比,大便只不过是每天一次,但呼吸无时不在,出汗也很频繁,小便每天也是多次的,所以,如果真要排毒,小便的作用更大。
从中医角度说,小便和“心火”相对应,大便和“胃火”“肺火”相对应。如果要去心火、除心烦,是要利小便的,所以在去“心火”的药物中,有比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力量小的但更加常用的药物,就是“导赤散”,它是通过利尿来清“心火”的,是夏天或者是孩子的常用药。
夏天常用,道理前面说了,夏天是“心”主令,人容易上“心火”,通过药物利尿就是给“心火”以去处,让它从小便清泻出去。至于孩子,是因为孩子的生理特点。中医认为,孩子是“心有余”的,这个意思就是,孩子比成年人更容易上“心火”,细想一下也可以理解。
前面说了,中医的“心”和心理、情绪有关系,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说哭就哭,过一会儿又说笑就笑,这种不稳定是“心火”有余导致的。孩子发烧的时候容易抽风,从西医讲就是神经系统发育还不成熟,从中医讲也是“心”有余,所以孩子是容易上“心火”的。“导赤散”是孩子的常用药,这个药也很简单,就四味药——竹叶、甘草、生地、木通,药店就可以买到。
其中所用的竹叶,单独拿出来也可以清“心火”,特别是当“心火”不那么严重,想在生活中用食物调理的时候,竹叶就可以用来泡茶。如果能在药店里买到“竹叶卷心”就更好了,这是竹叶里最嫩的部分。新长出的竹叶都是卷着的,处于叶子的中心部位,所以称为“卷心”,更针对“心火”问题。
除了竹叶,食物中的莲子心也可以清“心火”。莲子心和莲子虽然同出一物,但效用差异很大。莲子肉是健脾的,是补的,莲子心却是清火的,是泻的,针对的是“心火”。
如果最近确实有烦心事,莲子心5克、竹叶卷心5克,一起泡水代茶饮,有很好的清心效果,也可以对“心火”防微杜渐。
(6)“心重”的人为什么多是瘦子
俗话说“心宽体胖”,与之相对的是“心思重”(心重)的人。心不宽的人,多是瘦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重”就要上火,“上火”就要伤阴,阴虚了人自然就消瘦。
从现代医学讲,“心重”直接影响的就是消化吸收功能,因为人的胃肠系统被称为人的“第二大脑”,意思是,消化系统对情绪的感受最敏锐,其敏锐程度仅次于大脑,这一点在生活中很容易证实。
即便你面对着一桌子美食,如果突然来了个坏消息,第一个反应不是出汗,也不是上厕所,而是马上没有了胃口,所以才会有“添堵”这么个形容,这个“堵”就是抑制了消化系统的功能,坏了胃口。
在过去的疾病谱中,胃溃疡属于“职业病”,多发生在司机身上,一是因为司机不容易按时吃饭,更重要的原因是,司机开车的时候精神紧张,会直接影响胃酸的分泌。胃溃疡是他们的高发病,因为过去生活相对平静,竞争压力也小,开车算是件大事情了。
关于心情和消化系统的关系,《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说是古时,军队坐船经过三峡的时候,有个士兵抓到了一只小猴子,就把它带到了船上,顺流而下,母猴子发现自己的孩子被抓走了,就在岸边跟着船一直追,追了很远之后,突然倒地而亡。士兵们感到很惊奇,马上停船上岸,剖开了母猴的肚子,发现它的肠子断了,母猴是因此而死的。这就是成语“肝肠寸断”的由来,虽然肯定有文学夸张的成分,却在一定程度上再次佐证了心情和消化系统的紧密关系。
无论是胃溃疡的胃黏膜受损,还是“肝肠寸断”,都是因为情绪影响了消化功能。之所以心理压力过大,无非是想要得到的东西没得到,想要做成的事情没做成,心里憋屈,时间久了,只要这个念头不消,这种憋屈就要化火,化火自然要伤阴。从这个角度说,伤阴的关键不在身,而在心。如果说过去心重的人更多是性格本身造就的,现在心重的人就和环境有关了,社会发展快了,可以参照的人和事多了,人非圣贤,都会或多或少地动“凡心”,所谓“凡心”,无非就是不断增多增强的欲求,欲求不能满足,又不肯放弃,自然要多一份心思,久而久之,即便是心不重的人,在现代社会中,也会心思加重,这也是现在的人多阴虚的社会性原因。
2.肝火
(1)肝火“三联征”:口苦+脾气大+两肋胀
生活中我们常会说谁谁“动了肝火”,就是说这个人真的生气了,恼怒了。
前面说了,着急的时候上的是“心火”,而生气、恼怒的时候上的就是“肝火”了,严重的时候,中医称之为“肝阳上亢”。
对于“肝火”引起的症状,《内经》形容说:“诸风吊眩皆属于肝,火之动也。”意思是,所有像风一样来势迅速的眩晕,都属于肝的问题,是“肝火”引起的。既然像风一样快,肝火诱发的疾病,就多是急性的。
很多人早上起来口苦,总觉得是胃的问题,如果按照中医看,是肝火,只不过中医的“肝”会影响到胃,口苦就是肝火影响的结果。仔细观察一下自己也可以发现,你在生气之后,很快就会出现口苦问题,这就是动肝火的结果。所以中医看到口苦,往往要从肝论治,清泻肝火。
脾气大是肝火“三联征”之一,因为中医的“肝”不仅包括西医的肝,还包括全身机能的协调,所谓“肝主疏泄”就是这个意思。疏泄,就是各个器官机能之间的配合,配合得当的时候,疏泄就适度,不当的时候,就要疏泄不通了,郁住了。脾气大,既是生气发火的原因,其实也是生气发火的结果。很多人身体不舒服自己却说不出来,或者是还没到能表现出来的严重程度,这个时候这个人先会脾气变坏,因为不舒服,所以用心理发泄来缓解身体的不适,此时肯定是身体机能的和谐度降低了,肝的疏泄不畅了。
肝经是经过两肋的,肝火旺或者肝郁的时候,肝经所过之处自然会有问题。很多女性月经前乳房胀痛、两肋胀痛,或者我们与别人生气打架之后“气得肝疼”、两肋胀痛,这是肝经有热、肝火旺时的典型表现。
(2)身体自带的“消气穴”
很多人生病,特别是急病之前,比如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发作之前,多有动怒的经历,而且往往是在拍案而起之后发作,这种情况多属于肝火旺、肝阳上亢。
一般人从四五十岁开始,动脉就要硬化了,每过一年,血管都要狭窄一些,幅度在1%~2%。但是,如果生气着急,可能在短短一分钟内动脉就会狭窄100%,比长年累月的慢性积累快得多!之前出现过气死人的悲剧,肯定都发生在肝火旺的人身上。
春天是中医说的“肝”所主的季节,中医“肝”的各种特点在春天都会被放大,所以“肝”部疾病在春天也是高发的。
春天是万物复苏之季,人体的火力从冬天的潜藏变成了春天的升发,“肝火”借此时机更容易萌动。属于“肝阳上亢”的脑血管意外,在每年的三四月份是高发的,专门收治此类病人的神经内科在此时总是人满为患。
“肝火旺”引起的高血压,早期一般没到阴虚的程度,治起来相对容易,吃清“肝火”的药就可以,比如“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脑立清”“天麻勾腾饮”之类的中成药。
苦丁茶或者枸菊清肝茶是春天的“专属饮料”,可以清泻春天里特别旺盛的“肝火”。
此外,清肝火还可以动用你自身的“降压穴”,在情绪急躁时可以缓解一下。
脾气大、血压高的人,可以让家人注意一下耳朵,生气时或感到血压突然升高时,耳后有一条静脉会很突出,那里是耳穴上和血压有关的部位,叫“降压沟”,它会随血压的突然升高而出现异常,这时可以自己用手轻揉,揉到它不那么怒张为止。
如果可能,可以从医疗器械商店里买个三棱针,它比我们用的缝衣服针的针头要粗,带三个棱,用它刺那根暴露的青筋,放几滴血,之后你会觉得头脑轻快一些,心情也会平静一点,血压会随之下降,可一定程度上避免血压突然升高导致脑出血。
来势迅速的眩晕,也多是肝火造成的。泻这种肝火,耳朵上还有个穴位,叫耳尖。把耳朵竖着折叠一下,最高点的地方就是,同样可以用三棱针放血的方法去火。这个办法对同是肝火引起的、在春天最容易出现的红眼病、针眼之类的效果更好。
这种放血疗法一般要先揉揉准备放血的部位,让它充血,然后用酒精消毒,之后用三棱针刺一下,迅速挤出三四滴血就可以了。这样的操作,其实是不怎么疼的。
脚上也有“消气穴”和“去火穴”,就是太冲穴,这是肝经上很重要的一个穴位,这个穴位在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缝隙处,要捏骨寻经地去揉。手指甲要剪平,要能掐进去,指甲长就会掐破。掐进去之后你会觉得深层有问题,生了气的或者因为生气血压升高的人,这个穴位就会感觉很痛,甚至会摸到一个结节或疙瘩,这就是中医讲的“痛则不通”,说明经络不通了。
如果一个穴位按起来有异常感觉,就说明那个穴位所属的经络乃至经络连接的器官出问题了,按摩这个穴位就是对出问题的器官的治疗,要按到那个结节逐渐消失,疼痛也不明显了,才达到治疗效果。
还有一个穴位叫阳陵泉,是胆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在小腿腓骨小头的下面。中医的肝胆与情绪关系密切。前一阵时兴敲胆经来保健,是有道理的。首先,胆经位于身体的最外侧,最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当下又是个生活压力很大的社会,能干扰到胆经的因素非常多,胆经最容易出问题。
阳陵泉这个穴位一定要多刺激,像拨动琴弦一样,会有电麻感,直接传到脚底去,这时效果才最佳。如果你经常能拨动这个,生气、肝火旺导致的胆经郁结之气就会被散出来。
(3)“粉面含春”的女孩有“肝火”
我当住院医师时,跟着老师接诊过一个女孩子,她是滑冰运动员,平时就在首都体育馆里练习。她才二十四岁,脸上总是发红发热。说人家女孩子都白白净净的,只有她总跟红脸关公似的。而且那种红让她很难受,冬天明明觉得很冷,手脚冰凉,但脸依然发热,她自己也觉得好像有一股火郁闷在身体里,恨不得扎几个窟窿,把里面的郁火散出来。
脸部大致属于胃经,如果除了脸红,还有口臭、特能吃、大便干,没有明显的手脚凉,这种现象可能就是胃火,用含有石膏的药物最合适,比如“黄连清胃丸”之类。等有了脸热手凉、内热外寒时,就该吃“逍遥丸”了,这时候是中医说的“肝”的事,而不是胃的事了,是因为肝气被郁住了,火散不出来。
这种脸上发红发热,和更年期女性的面部烘热机理类似,都是体内激素失去平衡导致的。前面说过,雌激素是女性的生机,生机过了头就可以成为火,是肝火,去这种火要从疏肝的角度去散郁。
这个女孩后来吃的是以逍遥散为基础的汤药,方子里始终在用柴胡和薄荷这两个有宣散肝经郁热作用的药物,能把郁热透散出去。吃了这个药后,她脸上发热的情形明显减轻了。一个多月后,她出去比赛之前想带点药走,来看医生,已经是个很秀气白净的女孩了。
如果她的这种“肝火”不能及时被散出去而郁结起来,接下来的问题可能就是脸上长黄褐斑或蝴蝶斑——中医统称为“肝斑”。中年以后的女性长这种斑,多是因为“肝郁”。因为这个年岁的人,需要顾及的事情很多,家里是上有老、下有小,事业上牵肠挂肚的事也多,情志也是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中医治妇科病,包括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面子”问题,很讲究“青年责之肾,中年责之肝”。具体说就是,年龄小的女性一般是需要补肾的,因为她们的内分泌系统还不成熟、不稳定,补肾是助其成熟,成熟了,妇科的相关问题也就解决了。到了中年,是正常的平衡被情绪打破,肝气不条达,所以中年女性调肝就比补肾重要。除了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用药物适当调整,还有几个穴位可以经常按摩或刮痧,慢慢能使脸上的斑变淡。比如腿上的三阴交和太溪、太冲。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这个穴位和妇科疾病关系密切,月经前后按这个穴位会有明显的压痛,按摩这个穴位直到不痛,就达到了治疗目的。太溪和太冲两个穴,在月经前后的电反射都有明显不同,平时经常按摩或者用刮痧板刮、点按,对改善妇科内分泌很有作用。
(4)“逍遥丸”为什么要“加味”
很多人知道“逍遥丸”这个药,但是对它有个误会,以为只有女性才能吃,其实不然。中医治病不分男女,因为中医永远不会给性激素,不管男女,只要有同样的问题,用药是可以一样的。男性也可以有肝郁,只不过他们的肝郁不表现在月经问题上罢了。
我认识一个男性,就是典型的肝郁,因为之前被他的主管领导训斥了,而且是当着大家的面,他又是个特别好面子的人,觉得那次挨训特别丢面子,从此有了心结,很长时间为此郁闷,也因此真的生病了,总觉得自己咽东西的时候食管不通,被噎住了,又为此担心自己得了食管癌,更紧张了。
他为这个找到我。一问细节就知道,他属于中医说的“梅核气”,因为他只在喝水或者什么都不吃只是咽口水的时候才觉得堵,吃馒头之类的固体食物时,反而不堵了,这就是“梅核气”的特点,西医称之为“咽神经官能症”。这是肝郁导致的,我让他吃“逍遥丸”,他看了说明书之后也是犹豫:“这不是给女的吃的吗?”但是他咽东西时堵的感觉,在吃了三天的“逍遥丸”后消失了,至此他也才真的承认,自己就是病在生气上了。
在药店里,有“逍遥丸”和“加味逍遥丸”两种,去买的时候很多人迷惑,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逍遥丸”主要针对的是肝郁引起的各种不舒服,包括月经不调、月经前郁闷、胸胁胀满,甚至经前期头痛。表现在消化系统上可能是胃口很差、打嗝、胃胀,也包括这种生气导致的嗓子有异物感。
而“加味逍遥丸”则是在“逍遥丸”的基础上加了牧丹皮和栀子,这两味药是凉性的,有清热凉血的作用。之所以要加这两味药,是因为肝郁是最容易化火的,心结没解开,闷气没出去,时间长了之后都会化火,这时候,热象就会明显增加。除了上述逍遥丸治疗的主症之外,还有心烦、口渴、手脚心热,甚至有盗汗的问题,而且月经提前、量多,就需要吃“加味逍遥丸”了,为的是防止肝郁化火伤阴。中医非常清楚人体的疾病传变,阴往往是最后一道防线,所以遣方用药一定要在伤阴之前终止伤阴的原因,去火、解郁是防止伤阴的关键之一。
3.胃火
(1)胃火“三联征”:便秘+口臭+长痘痘
胃火,是上火里最常见的,也是治疗相对简单的,因为它和吃有关,是吃出来的火,简单讲就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吃过了自身的消化能力,于是就积滞在体内。你想想,酒是怎么酿出来的?不就是粮食、水果堆积在一起,在一定温度下发酵的吗。你吃进去的食物也一样,消化不了,堆在胃肠道里,也会发酵。所以,有胃火的人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口臭,嘴里有异味,其次就是便秘。
现在发现口臭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起因于胃,一个是起因于牙齿。牙齿的好坏,在中医里也属于“胃”管辖的范畴,胃上火的时候牙齿会肿,会松动,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胃出了问题。
口臭的人,自己还会有个感觉,就是不能吃甜的、发酵的食物,吃了就反酸,胃里不舒服,特别是空腹吃的时候,这也是胃热、胃火的证据。《黄帝内经》里面已经讲了,“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说的就是这个。
现在这种吐酸、反酸的人越来越多,医院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门诊,叫“胃食管反流”门诊。胃酸反流,流到食管里了,那里就会有烧灼感,甚至因此烧灼出慢性炎症。
之所以现在这种病增多,和人们的情绪有关系。在中医里,属于肝火犯胃。就是一个人精神总是紧张,甚至总是生闷气,就叫肝郁。而中医的“肝”在五行中是要克脾的,如果肝郁严重,郁闷久了,没地方疏解,对脾胃的克伐也就严重,胃里反酸就是克伐的结果。
所以,治疗这种反酸,最有效的不是吃能中和酸的小苏打之类的西药,而是从根本上解除肝郁。现在可以在药店买到的中成药“左金丸”,就是针对这个的,它也属于去胃火的药物,只不过是从肝上下手的,里面就两味药:黄连和吴茱萸。吴茱萸解肝郁,黄连用来清胃火,一解一清,从根本上解决了反酸问题。
除了反酸,还有便秘,确切讲就是大便干燥。我之所以特意提出,是因为现在便秘的人很多,便秘的人未必都是大便干燥,特别是老年人、习惯性便秘的人,他们其实没有大便干燥的问题,之所以便秘是因为肠道蠕动无力。但是,胃火引起的便秘,就是大便干燥,而且是因为之前吃了太多辣的、油炸的、炒过的食物。对这种情况的治疗很简单,直接用通便药,带大黄的就可以,比如黄连清胃丸、清新宁片等,大便通了,胃火也就去了。
(2)人一生吃进的食物是个定数
元代名医罗天益在他的《卫生宝鉴》中写道:“谓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节,所以保冲和而遂颐养也。若贪多务饱,饫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盖食物饱甚,耗气非一。”意思是:饮食不要过多,贵在能节制,才能保证气血的和谐、顺畅,如果贪吃求饱,积滞难消,就要暗耗内伤,疾病因此被招致。饮食过饱对阳气的消耗不是小事,简单说,吃得过多是要伤身的,之所以伤身,是因为过饱引发了“胃火”。
西医描述糖尿病的症状是三多一少,第一条就是吃得多,中医说的“消谷善饥”就是这个意思,食物吃进去很快就消化了,人总觉得饿。这种超常的“胃火”不仅消谷,更重要的是消耗胃阴、肾阴。中医说的“肾”是人身体的根本,肾阳保障全身的功能,是身体的能量根本;肾阴保障全身的营养,是身体的精华根本。五脏中任一脏的火如果不及时扑灭,最终会把身体的精华烧干,多会伤及中医说的“肾”!
怎么能不让“胃火”盛到烧到肾阴的程度?那就要打断消谷善饥这个恶性链条,即便想吃、胃口大好,也要节制!专治糖尿病的医生有个经验:人一辈子吃的东西是个定数,具体讲,你前四十年吃多了,后四十年就得饿着。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其中一种糖尿病的发病是因为饮食不节,吃得多,三下两下把自己吃成了胖子,不到四十岁血糖就高了,得了糖尿病,之后肯定只能节食了。
包括孕妇,现在发现,如果孕妇吃得过多、过胖,生下的孩子就会过大,很小就有糖尿病的风险。这等于是妈妈吃得太多,把孩子的额度都给占了。所以,现在医生给孕妇提的建议是:中晚孕期的孕妇,每天的总热量只需要比常人多吃300千卡的食物,这300千卡热量的食物有多少呢?
一般来说,一个鸡蛋或一杯牛奶或半两主食或15克花生,就是90千卡了。一个苹果、梨、橘子也差不多是这个热量,就是说,孕妇一天只需比常人多喝三袋牛奶,热量就足够了。
很多孕妇在认识上有误区,觉得多吃水果不会长胖,孩子皮肤还能好,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首先,孩子皮肤的好坏和母亲吃水果多少的关系从无定论;更重要的是,水果里也有糖,也是热量,多吃也会害了孩子。母亲过度地吃,胎盘就会把这些营养搬运给胎儿,如果母亲把血糖吃高了,胎盘也会把母亲的血糖搬运给胎儿。胎儿正在发育中,糖源供给多了,他就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利用这些葡萄糖,还没出生,他的胰岛就开始“加班”了。
血糖高的母亲,最容易生出大胖丫头、大胖小子,这可不是壮实的标志,等他们到儿童期、成年期,胰岛的功能有可能提前衰退,这样他们很早就得节食,否则就可能罹患糖尿病,因为妈妈把本来该他们吃的饭自己提前给吃了。
(3)司马相如的“富贵病”
糖尿病,是现在中国人发病率很高的疾病,已经成了世界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前的一次“国际糖尿病会议”,中国的代表居然被请到主席台上就座,不是因为中国的糖尿病研究取得了新成绩,而是因为中国的发病率太高了!
不夸张地说,糖尿病是“万恶之源”,因为它是很多疾病发生的基础,比如冠心病,西医将糖尿病定位为冠心病的“等危症”,意思是,只要得了糖尿病,在医学上就等同于得了冠心病,因为糖尿病对血管的损伤是巨大的,只要不控制血糖,早晚会招致冠心病、心绞痛、心梗的发作,只是时间问题。从中医角度说,糖尿病是要耗伤身体之阴的,它的高发加速了中国人补阴的需要。
对此,名医张秉成在他的《成方便读》中这样描述“消渴病”,也就是现在的糖尿病:“夫人之真阴充足,水火均平,决不致有火盛之病。若肺肾真阴不足,不能濡润于胃,胃汁干枯,一受火邪,则燎原之势。”说的就是糖尿病的伤阴过程:如果这个人不阴虚,阴阳平衡,即使是低水平的平衡,这个人也不会上火。如果阴虚了,水不能制约火,这个人就要上火,上火反过来要消耗身体之阴,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糖尿病以消谷善饥为起始,先导致胃阴不足,到后期就是肾阴虚了,到了这种程度,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治疗起来难度都会加大,甚至回天乏术了。
唐代诗人杜甫,是在湖南的一叶扁舟上去世的,后来,人们从他的诗中找到了他的死因。他曾经在诗中提到过一个叫长卿的人,就是西汉的司马相如,杜甫说“我多长卿病”,是说他患有与司马相如相同的病,杜甫还描述了他和长卿的症状:“大江不止渴。”就是非常严重的口渴,是喝干了一条江也解不了的渴。很显然,司马相如和杜甫得的都是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病”。
《西京杂记》中专门有关于司马相如的一条:“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十七而寡,为人放诞风流,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乃作《美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文君为诔,传于世。”意思是说,司马相如本身就有糖尿病,又和卓文君好上了,最后因为不能节制性欲而死。
这在医理上是说得通的。首先,司马相如在遇到卓文君之后,卓父提供给小两口巨额财富,生活上优越,这是过去“消渴病”发生的最重要的病理基础,因为糖尿病属于“富贵病”,再加上司马相如是文人,多愁善感,劳心多于劳力,若论对胰岛素的影响,劳心比劳力要直接得多。因为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受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还直接受自主神经的影响,而自主神经的“最高统帅”是大脑皮层,人的情绪通过大脑皮层对自主神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应激状态时,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逐渐就会被固定下来,最终导致糖尿病。至于“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就是人们常作为笑谈的“色欲致死”的问题,这也是可能发生的,但前提是疾病严重的时候。
人体是很聪明的,重病或者重伤的时候,男性睾丸的生精功能就会自动停止,只有当健康相对稳定,身体恢复时,才可以继续产生精子,因为只有先保住性命,才能谈及繁殖,这也是物种的本能。
如果在重病时还色欲无度,显然就是和生命在抢夺珍稀资源了,自然会为此付出代价。之前有个肿瘤专家发现,很多肿瘤病人在医院调养得很稳定了,结果过节回家回来就加重了,一个重要原因是回家时没有节制色欲。从这个角度说,司马相如因为对卓文君的爱而“发痼疾”,更说明,当时他的糖尿病已经很严重,至少是到了伤肾阴的程度,因为不管是哪个脏腑出问题,发展到最后,都是要掠夺肾阴的,这是生命最后的防线。
4.肺火
(1)肺火“三联征”:嗓子疼+鼻涕和痰偏黄+大便干
中医说的“肺火”与呼吸道感染关系最密切,中医说,“肺为华盖,上先受之”。而且肺为娇脏,有“喜湿恶燥”的特点,意思是,肺位居身体五脏最上部,外邪如果侵袭人体,肺是最早受累的,而且最容易被干燥伤害。被干燥所伤自然多是热象,所以“肺火”很常见。有三个症状是有“肺火”时肯定出现的:嗓子疼,痰色黄和大便干。
嗓子疼,是因为口咽部是肺与外界接壤的地方,所谓“上先受之”,就是先从口咽部开始感染,而侵袭呼吸道的细菌、病毒,也多寄居在口咽部,这也是为什么感冒的时候,医生嘱咐你多喝水。因为细菌、病毒的繁殖是很快的,一般是四个小时就繁殖一代,如果你能多喝水、常喝水,水经过口咽部的时候,就把细菌、病毒冲下去,冲到了胃里,而胃酸是强酸,pH值小于3,一般的细菌、病毒就会被胃酸杀死。
口咽部是身体和外界相通的门户之一,环境干燥对嗓子的影响也最直接,很容易因为天气干燥而局部缺水。而人体所有器官组织的正常功能发挥,都离不开水,一旦缺水,功能就受损,外敌就可以乘虚而入。
有的人可能有体会,某次感冒咳嗽是因为吃糖太多、吃甜的太多,比如果脯之类的。这种所谓的“上火”形成的过程大概是:糖或者过甜的食物,本身是缺水的,因为很浓呀,吃的时候会感觉“齁”,因为缺水,所以它们自身的渗透压很高,经过嗓子的时候,就要吸收低渗透压地方的水,咽喉黏膜的水分就被它们吸走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还没有及时喝水,嗓子的黏膜就缺水了,缺水自然“上火”。
感冒或者受上呼吸道感染,都会流鼻涕、痰多,只要这两种的颜色比较深、发黄,就多是肺热。中医的“火”和自然界的“火”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其中一点就是红色,黄痰、黄鼻涕比清痰、清鼻涕更接近“火”的红色,相比来说,只要这些分泌物的质地清稀,就多属于虚寒。之所以变成黄色,就是因为热,这个热,或者说“火”,可以是外邪本身的特点,比如春天感冒,因为天气逐渐变热,感冒的多是“春瘟”,所谓“瘟”,也是通“温”的,就是偏于热性。要么就是人体质本身偏热,虽然感的是寒邪,但是入里化热了,也会是黄痰、黄鼻涕。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鼻涕和痰是黄色的,就要注意清肺火。
大便干是上“肺火”的典型症状,因为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同样是感冒发烧的人,如果大便不通,体温就很难降下来,换句话说,要想清肺火,必须通大便。有的人便秘,通便药无效,加点宣肺的药物,比如杏仁、桔梗,马上通便了。这在中医里被称为“提壶揭盖”,好比一个水壶,如果盖子盖得太严,水是流出来的,揭开一下盖子,水马上流出来了,通便的时候加上宣肺的药物,就是“揭盖子”的效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呼吸系统,也就是中医的“肺”,和大便的关系。
(2)“童子不衣裘帛”
前面说了,孩子容易“心有余”,因为中医的“心”和西医说的神经系统有关系,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的孩子,容易上心火。除了“心”,孩子还容易上“肺火”,这和家长的育儿方法错误有关系,简单讲,就是穿多了。对此,朱丹溪在他的《格致余论》中很明确地说过:“童子不衣裘帛,前哲格言具在人耳,裳下体之服,帛温软甚于布也。”意思是:小孩子不要穿皮毛和丝棉质地的衣服,因为它们比一般棉布的保温效果要好,穿了会生热。
孩子,特别是小男孩,很容易上火,一般早上起床时眼睛被眼屎糊住了,要用温水敷才能软化下来。带过孩子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昨天晚上被子太厚,盖多了,上火了,而且一般是“肺火”。
中医说的“肺”和皮肤有直接关系,所谓“肺开窍于皮毛”,皮毛散热不畅,火就郁在了“肺”里,最早的表现就是眼屎多。这时候,除了少穿少盖,还应该给孩子喝点冰糖梨水,这是去“肺火”的,别等“肺火”大了,进一步“燎原”。
外国人带孩子和中国人不同,他们喜欢让孩子光脚,这在中国很难被接受。有个中国女孩嫁了外国人,生了孩子后带回中国养,外国女婿每天都要为孩子光脚的问题和丈母娘争执。丈母娘肯定是主张穿袜子的,因为她生孩子的那个时代,捂得严严实实地坐月子是“铁律”。也可以理解,那时候人们吃得差,肉吃得少,体内没火力,分娩时失血,使铁流失了,能量产生更显得不足,不捂就要着凉,所以,大概越是不发达地区,坐月子的习俗越严格。山西有个地方,产妇坐月子要喝一个月的小米粥,虚得连耳朵眼都要用棉花塞上。这个“中外合资”的孩子在他外国父亲的坚持下一直光脚长大,也始终没有像外婆所担心的那样生病,无形中执行了一次“童子不衣裘帛”的医嘱。
不光是孩子,成人的穿衣养生,其实也讲究一个“冻”字,而且有时间性,所谓“春捂秋冻”。从立秋开始,人的气血从外面向里收了,一过立冬,气血都储存到里面去了,这时候要求冻,是为了促进毛孔受凉后的关闭、紧缩,最好在冬天时把大门关得严实点,保温,也保护阳气。如果这个时候穿多了,皮肤为了散热而大开,就给随之而来的寒冷留下了可乘之虚。所以,冬天室内的温度不能过高,维持在20摄氏度左右就可以,这也是为了防止上“肺火”。
(3)现在的人感冒,多是“寒包火”
立秋之后,天气变冷,感冒的人多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到了秋天,气血回藏到身体内里了,所以这个时候人的胃口比较好,消化能力强,因为那里是气血“驻扎”的重点。中医也会在这个时候提倡进补,老百姓的“贴秋膘”也是在利用这个胃肠机能强壮的时机。内里的机能强了,卫外的机能就弱了,人在此时就很容易感冒。而最近这些年,除了夏天之外,春秋冬的感冒,特别是北方,虽然是受寒引起的,但是单纯的寒凉性质的感冒很少,以“寒包火”的类型最常见。
“寒”可能是受凉了,没及时增加衣服;“火”可能是因为吃得太好,保温条件太好,原本内里就有“火”,感冒的时候就“内外相应”了。所以,现在治疗感冒的中药,一定要凉热并重、表里双解的。
市面上卖的驱寒解表的感冒药比较少,主要就是“感冒清热冲剂”和“通宣理肺丸”,它们的性质是偏温的,而单独用“感冒清热冲剂”的机会也相对少,因为每个感冒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内热,有点“火”,所以都需要去除被“寒”包住的“火”。而具有清热效果的感冒药就多了,比如“银黄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银翘解毒丸”“感冒清热冲剂”,本身都是性质偏寒凉的,都是能“去火”的。
这就牵扯到它们的用法问题了。如果你感冒后发烧,浑身酸痛,没有汗,怕冷,同时嗓子疼,或者咳嗽有痰而且痰的颜色偏黄,大便还是干燥的,这就是典型的“寒包火”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寒热药物配合着吃,比如用“感冒清热冲剂”配合“双黄连口服液”之类的,驱寒的同时还清了热,去了火。
说到这儿也顺便提一句,中医治疗感冒,关键的一点就是分清是寒性的还是热性的,否则药物很容易吃反了,加重病情。有一个典型症状可以帮助你判断感冒的寒热属性:只要是有嗓子疼的感冒,一般都是热性的,如果这个人单纯地怕冷,发烧,浑身发紧,一点汗也没有,而且没有嗓子疼,这种才是寒性的,是单纯受凉引起的,而且多是感冒的初期,就是刚感冒的时候。非此,只要有嗓子疼,不管发烧度数高与不高,都属于热性的,在服用感冒药的时候,都要注意清热、去肺火,因为嗓子疼是“肺火”的标志性症状。
感冒,在既往的概念中,吃不吃药都会在一个星期左右痊愈,但现在发现,如果用药得当,特别是中药,感冒的程度要明显减轻。美国《内科学》杂志发表过一篇我国医生的论文,就是用能治疗“寒包火”感冒的中药,和在“非典”“甲流”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抗病毒药“达菲”做对照,结果发现,治疗“寒包火”感冒的中药的效果,远在“达菲”之上。
(4)林黛玉死于“肾阴虚”
前面说了,肺“喜湿恶燥”,肺在干燥的季节最容易生病,干燥也是最伤肺阴的。“肺燥”和“肺阴虚”都是肺缺水,有什么区别呢?的确,它们都有干咳无痰的特点,而肺燥是因为感受外界干燥的邪气,所以一般在干燥的季节,比如春秋,或者冬天屋子里有暖气,又热又燥,由此引起的咳嗽、嗓子疼有明显的外在诱因。肺阴虚不是,这次咳嗽可能就是因为一次受凉感冒,虽然天气并不干燥,但拖延的时间很久,久咳不愈。比如林黛玉,最初可能不是因为天气干燥,没有燥邪所伤,但是日久不愈伤阴了。
林黛玉得的是肺结核,这是过去的不治之症,这种病在林黛玉这样心思重的文弱书生身上很常见,包括男性,书生吐血是很多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他们最后多和林黛玉一个结局,而且死之前人都是很瘦的,虽然面色苍白,但在颧骨上有两块鲜艳的红色,那就是典型的阴虚火旺,最终也都死于肺阴虚。一般情况下,到了“肺阴虚”的程度,多是疾病拖延很久、慢性病的后期,不止肺结核,所有的肺病到后期,都可能有“肺阴虚”直至“肾阴虚”的问题,比如现在的“慢阻肺”和甚至比肺癌更加难治的“肺纤维化”等。
不管是肺燥,还是肺阴虚,治疗的时候已经不能像去肺火那样只是通便清热了,而更需要润燥。润燥和养阴一样,也是为了“去火”“灭火”。有个中成药“养阴清肺丸”就是针对肺燥、肺阴虚的。这是明清时期治疗白喉的老方子,因为“白喉”在中医辨证中就属于温燥伤肺,燥邪主要伤的是阴,所以要通过养阴来清肺。
现在这个药还在用,药店就可以买到,主要适用于春秋气候干燥的时候出现的咳嗽。事实上,从药力上看,这个药最适合咳嗽的早期,或者是还没咳嗽,但嗓子干、嗓子疼,干咳无痰,而且因为咳不出痰来,胸部也可能会干疼,这个时候通过养阴可以缓解甚至减轻燥邪对肺的伤害,避免从嗓子疼变成咳嗽、气管炎。
之所以说这个药只适合早期,是因为其中的药虽然是养阴的,但主要是入肺经的,它的组成是:地黄,麦冬,玄参,川贝,白芍,牡丹皮,薄荷,甘草。这些都是养阴清热的,入的是肺经,白芍和丹皮是养阴凉血的,只有生地和玄参是入肾经、滋补肾阴的,所以全方仍旧是偏重于“肺”。
中医的“肺”和“肾”的区别,不是定位的区别,不是一个针对肺脏,一个针对肾脏,而是程度的区别,肾阴虚比肺阴虚要严重,肾阴虚和肺阴虚是对不同阴虚程度的描述,同样是咳嗽,一般的感冒发烧可能只是“肺阴虚”,到了肺结核那样的感染,或者林黛玉那样的体质,就已经是“肾阴虚”了,后者的补阴就尤为重要,所用的药物也要绝对厚重,这也是我们后面要详细讲的。
(三)各种“火”为什么最终都要耗“肾阴”
中医的五脏不是定位性的,中医说的“肾”不只是长在腰部的那个负责泌尿的器官。其次,中医的五脏,强调的不是结构,而是功能。既不是定位的,又不是结构的,这两点加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医的五脏。虽然称谓和西医的五脏一样,都叫心、肝、脾、肺、肾,但中医的五脏是一系列器官功能的总称,也是对疾病进展不同阶段的描述。在这五脏之中,肾是疾病程度进展最深的,这就是中医说的“久病及肾”的意义所在,不管哪个器官组织生病,如果迁延日久,久病不愈,都会发展成“肾虚”。如果把人体比作一棵大树,中医说的“肾”,就是大树的根,到了“肾虚”这一步,病情都是加重的,类似伤到树根了。
明白了中医“肾”的概念,那么,“肾阴虚”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个人只要活着,身体各个器官的机能就要配合起来发挥作用,这个作用首先就是功能的维持。各个器官的功能发挥出来又是为了什么?就是产生能量。所以活人和死人的区别,不是身体的结构是不是完整,而是体温是不是36摄氏度,身体是不是还是热的,是不是还有能量,等等。
既然是功能产生能量,功能弱的时候能量就会减少,功能丧失时,能量就不再产生了,这也是身体衰老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先是功能下降,之后是产能下降。
功能就是中医说的“气”,能量就是中医说的“阳”,这也就可以看出气虚和阳虚的区别了:气虚是功能降低,阳虚是能量不足。如果从疾病发展的顺序和严重程度上看,气虚多是初期,不及时控制,继续发展就要殃及能量的产生,就要阳虚。
所以,气虚不管是细化为“心气虚”,还是“肺气虚”,或是“脾气虚”,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疲劳,因为功能降低了嘛。心气虚是心脏疲劳,所以稍微运动一下就要心慌。肺气虚就是肺疲劳了,从西医讲就有可能是肺功能差了。肺功能正常的人,一口气平稳地上三层楼可以没有问题,肺气虚、肺功能差的人,上三楼的过程中要么必须歇一歇,要么上到三层时就呼哧带喘,这是日常检测自身肺功能的一个土办法。脾气虚则是更为广泛的功能降低,因为脾主肌肉,而全身各个器官功能的维持多离不开肌肉。肌肉无力由此可以导致不堪重负,这是全身骨骼肌的无力;大便不成形,或者总是泻肚,这是肠道肌肉无力,对食物的糟粕没有“塑形”能力。
到了阳虚的阶段,不管是细化为“心阳虚”,还是“肺阳虚”,或者是“脾阳虚”,都有个共性,就是怕冷,这个怕冷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的。比如脾阳虚的人就可能是肚子、胃肠特别怕冷;肺阳虚的人除了呼吸功能下降,可能还会有很多白痰,痰的质地很清稀,因为阳虚火力不足,没有能力使呼吸道的分泌物浓缩。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又问了,“气”和“阳”解释清楚了,但“阴”和“血”又是什么意思呢?
中医的气血阴阳是身体和疾病组成以及发展中的重要元素。“气”和“阳”都是无形的、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因为功能和能量只能感受到。到了“阴”和“血”,则是有形的、可以看到的,比如我们的皮肤肌肉细胞组织都属于中医的“阴”的概念,我们血管里流的血则属于中医说的“血”,这些都是我们身体发挥功能、产生能量时的物质基础。
相比来说,“阴”的范畴更大,“血”也属于“阴”。具体讲,中医的阴,既包括了血,也包括了其他体液,如果从更大范畴上讲,包括身体的所有结构。所以,补阴补血时常同时进行,因为它们是相互帮衬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发肤”,都属于阴的范畴,我把这些比作人体的“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显然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人体就像家庭和社会一样,是个小单元,没有了“固定资产”,无论是人体还是家庭、社会,都不可能生存,所以“固定资产”是基础。如果用一个简单的等式来表示的话,应该是“阴——气——阳”,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是身体功能产生的基础,而功能产生能量。
如果一个人的“固定资产”天生就少,他的功能就不可能强健,也就不可能火力旺。我记得曾经和一个著名的老中医出诊,就诊的是个三十几岁的白领,她是因为总是觉得累、总是怕冷来看病的,外形上就是个瘦小的人,体重从来没达到过能够献血的下限标准。
医生听了她的症状描述,和她开玩笑说,是个“垫窝”的。“垫窝”的,是说宠物,小猫小狗之类的,指的是最后出生的那只,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小动物体质都比较弱。
这个特点在人类身上也是同样的,因为最小的孩子出生时,父母的年纪大多偏大了,而母亲的卵子是和母亲同龄的,母亲年纪大,她的卵子也一样年纪大,也和母亲一起经历了之前那么多年的外部刺激和内部消磨,而且经过前面几个孩子养育过程中的消耗,身体状况在下降,如果其他条件和之前保持不变,此时生下来的孩子身体自然要差些。
之所以差,是因为孩子先天带来的“阴”不及哥哥姐姐的富足,而无论是“气”还是“阳”,都是要在“阴”的基础上产生的,身体之“阴”已经定下了先天的“格局”,就算后天功能发挥得再好,也只能在既有的“格局”上发挥了,和那些生下来就壮实的孩子的大“格局”相比,自然是有差距的,这也是这个病人总是疲劳和怕冷的根本原因。从这儿也可以看出,决定生命质量乃至生活质量的,就是人体之阴。
(四)“上火”伤阴,“去火”伤阳
既然“上火”是伤阴的,是不是我们要见火就去呢?这也是人们普遍的认识,只要有点小毛病就想到是“上火”,只要是“上火”,就想到要“去火”。关于这个问题,我举两个例子。
2004年的时候,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肾病科收治了一个肾病患者,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她是因为突然无尿住院的,她之前没有肾脏的毛病,但一住院就几乎被判定是“尿毒症”了,谁也想不出是什么原因突然致此。经过医生反复询问病情才知道,老人总是觉得自己“上火”,总是自己吃去火药,为了吃得方便、便宜,她甚至特意从药品批发的地方,批发了一箱“龙胆泻肝丸”,就放在床下面,觉得“上火”了就吃,几乎像别人每天吃保健品一样,一吃就是几年。医生推测,可能就是这样过量地服用去火药,影响了肾功能。
还有一例,也是女性,四十多岁,因为肝腹水来看病,除了腹水,身上还出了黄疸,但之前她没有肝炎问题。医生找不出原因,就让她认真回忆最近一年都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她认真地把这些写在纸上,医生发现,她几乎每天都要吃一次“牛黄解毒丸”,因为她有习惯性便秘的问题,她觉得自己是“上火”导致的便秘,吃“牛黄解毒丸”是为了去火通便。
“龙胆泻肝丸”和“牛黄解毒丸”都是去火药,而且是中药里的经典,其中“龙胆泻肝丸”出自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写的《兰室秘藏》,至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但确实曾经因为里面含有的关木通具有肾毒性,有过引起肾脏损伤的报道。关木通事件发生之后,国家相关部门严格调整了所用的木通种类,而且严格整改,这个药现在已经恢复了安全性,和“牛黄解毒丸”一样,至今仍服务于临床。
它们之所以能作为经典流传下来,因为很少有毒性及不良反应,否则早就在使用过程中被淘汰了,但为什么在这两个人身上出现了意外?就是因为她们使用过量了,“去火”过度了。
中医说的“火”,是身体多出来的功能,气有余便是火嘛,富余出来的气,就是多出来的功能。既然如此,“去火”去到功能回归正常水平就要停药,就像中医针对去火药说的“中病即止”。这两个人错就错在,她们长期无度地服用去火药,而且已经去到了伤及功能的程度,肝功能、肾功能的损伤就是因此产生的,这就犯了中医的大忌。
这种“去火”过度,狭义上或者局部上说,是局部器官功能的损伤,比如上述病例,伤及肝肾功能;如果说到整体,就是伤及身体的阳气,而阳气损伤的一个表现就是体温降低,后者是现在很多疾病,包括癌症,高发的原因。
日本有研究者已经发现,现代医学越来越发达,但癌症仍旧高发而且死亡率不低,这和现代人体温普遍降低有直接关系。他们研究发现:五十年前的日本人,平均体温为36.8摄氏度,现在却下降到顶多36.2~36.3摄氏度,而大多数人的体温其实只有35摄氏度,也就是说,现代人比以前的人体温下降了1摄氏度左右。一般认为,癌细胞在35摄氏度的环境下最容易繁殖,一旦体温在39.3摄氏度以上就会凋亡。或许体温低是现代人癌症高发的一个原因吧。
(五)癌症高发?可能因为我们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冷
36.5摄氏度的体温,是我们进化成人类之后才有的成果,这也是人类作为高级物种的高级所在。人的一生,只要活着,身体的各个器官就要无时无刻不在为保证这个体温而拼命工作,所谓“人死如灯灭”,形容得一点没错,生死之别其实也是体温之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功能逐渐下降,产能以及维持体温的能力也会下降。所以到了老年,衰老的第一个变化就是怕冷了,如果仔细观察体温,肯定会出现微小的降低,癌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这个年纪才高发的。中医称癌症为“阴邪”,就是在阳气变弱的时候出现的,由此看来,维持正常的体温,就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现代人的体温逐渐降低,和我们生活中的错误用药有直接关系。具体说,中药里的去火药,以及西药里的抗生素、激素,在性质上都属于寒凉的,它们与体温降低都脱不了干系。
西医的炎症类似中医的“上火”,字形上,“炎”就是两个“火”嘛。对于炎症,西医会用到消炎药,有时候还会配合激素。
中国中医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就是最近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教授所在的单位,是中国中医药研究的“国家队”,那里的专家曾经用中医的温热属性给西药分类。他们发现,抗生素,也就是我们说的消炎药,基本上都有中医寒凉药物的特点,性质是偏寒的。以红霉素类为例,这是临床上很常用的消炎药。用过它的人都知道,这个药是伤胃的,吃了之后可能会胃疼,但是,即便不是口服而是输液,药物没有直接经过胃黏膜,很多人也会在输液的时候就开始胃疼胃凉,胃里难受了,这就是因为它类似中医的寒凉药物,有伤胃的问题。
除了需要用抗生素消炎的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还有一类炎症不是因为感染,而是因为免疫调节失控,这就是现在仍让医学感到棘手的“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都是。至少在现代医学水平上,激素是这类疾病的首选,还没有比激素更有效的治疗办法。随着这类疾病的高发,特别是四十岁以上的女性,激素的使用也在增加,激素和抗生素一样,本身就是寒凉的。
很多基层医院、小诊所,在病人感冒时经常会使用激素来速效退烧,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激素滥用,因为退烧效果非常快,甚至被病人称为退烧“一针灵”,但这种“速效”的降低体温的办法,是要付出看不见的代价的。
我们的生命,离不开激素,与糖尿病、甲亢发生有关的胰岛素、甲状腺素,都是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是医院里常用的激素,也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狭义的激素。
激素类药物对人体有着广泛的作用,是我们生命不可缺少的,因为可以在严重的感染和高热时救人一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以替代的药物。人体自己能分泌这种激素,也是为了关键时候的不时之需,但只是在关键时候,之所以这么说,就要先了解这类激素的抗炎和降温作用是通过什么机理实现的。它是通过降低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反应性,促使炎症部位的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由此来抑制炎症的反应和感染引起的发热。
通俗一点讲就是:激素既没有杀灭细菌的作用,也没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它的抗炎退烧作用,不是靠打击“外来侵略势力”,而是“对内镇压反抗势力”,让机体的“免疫大军”乖乖地缴械投降,和外敌再无力交战,就此偃旗息鼓,有点“粉饰太平”的意思。这也是滥用激素危害极大之处,因为在偃旗息鼓的同时,体温也会因此降低,免疫力也随之降低,特别是长期滥用的时候。
(六)降火要与滋阴并重
中医视癌症为“阴邪”,不只是癌症,体温最低的时候,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时候,比如凌晨三至五点,很多人会在此时死亡,用中医理论解释,此时“阳气”最弱,“阴气”最盛。
罹患癌症者,体质多是虚寒乃至阴寒的,他们的手摸上去可能会凉得吓人,身体也比其他人怕冷,这些都是癌症属于“阴邪”的证据。如果从细胞学上讲,癌细胞就是正常细胞的分化出现了问题,它没有能力分化为成熟细胞,分化到一半时就开始“变坏”了,所以就要蔓延、增生,四处扩散转移,而不像正常细胞那样,因为可以成熟也就可以自然死亡。
这种细胞没有能力正常分化,和能量供应不足有关。能量就是中医说的“阳气”,而决定“阳气”强弱的,有药物,有食物,还包括运动,只要能更多地产生能量,体温就会提高,就可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非但如此,人体的免疫力也是随着体温的升高而增强的。有研究表明,体温提高1摄氏度,免疫力提高5~6倍;体温降低1摄氏度,免疫力降低30%。这些数值的精确性有待证实,但低温降低免疫力确是事实。常见的感冒发烧,之所以叫“着凉”,就是这个道理,一定是有“凉”、低温这些元素存在的。免疫力低下则可以使癌细胞繁殖,逃过免疫监视的“法眼”,乃至聚集成癌肿,而这些和现代人“上火”频繁又“去火”无度有一定关系。
对此,中国古代医家早就意识到了。对于维护我们身体体温的阳气,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曾经这样形容它的珍贵:“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既然如此珍贵,就要珍惜,不能“上火”,但也不能“去火”太过,否则就容易被阴邪击中。
前面我们讲到了元代医学家朱丹溪,他提倡“滋阴降火”,但这个学说曾经被片面理解了,过分强调降火而忽略滋阴,于是滥用苦寒的降火药,比如黄柏、知母等。事实上,总是“上火”的根基不在于“火”有多大,而在于阴不足。不补阴而只去火,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会把身体的阴阳平衡点拉得很低,就算是平衡了,也是低水平的平衡,是更易于被阴邪击中的“平衡”。
所以,中医去火的药物,特别是去虚火的药物,一定以补阴为基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它们治疗的主症就是虚火,典型表现是手脚心热,甚至胸口也发热,心烦,出汗甚至盗汗——在常人眼中,这是典型的“上火”呀。
这些中医经典处方里,要去这样的火,除了黄柏、知母这样的去火药之外,一定要有补阴的药物做底,比如熟地、山萸肉、山药、阿胶、龟板、猪脊髓等,为的是把阴补上去,和阳达到平衡。如果没有这些补阴药做基础,一味地去火,而且用到了知母、黄柏这类极其苦寒的去火药,这个人的火看似没有了,但阴阳的平衡点会降得非常低,阳气被严重打压,甚至会因此一蹶不振,进入未老先衰之列。
之前我们提到的两个滥用去火药的例子,在生活中绝对不是个案,只不过有些后患不那么明显,比如体温的降低可能感觉不出来。但是体温是生命进化到人这个高级阶段时才获得的,之所以要维持这个体温,不光是因为人体只有在这个温度下才能正常地新陈代谢,还因为病毒、细菌乃至肿瘤细胞,都不能在这个温度下存活,体温降低就等于提供给这些外敌以生存之机。
(七)现代女性,生活在一个很容易“上火”的大环境中
对于女性来说,“阴虚”和“血虚”意义更大,因为她们除了注意健康,更注意容颜。
前面我说过,身体的细胞组织,包括由此组成的皮肤肌肉,都属于中医说的“阴”,它们是身体发挥功能时的物质基础。“阴虚”的时候,这些物质基础,或者说身体的“固定资产”首先受累。所以,阴虚血虚的女人首先会表现在身体干瘪、皮肤不润泽,这显然是她们美容的大忌。
但是,生活在当下这个社会环境,女性比以前她们的祖辈更容易出现“阴虚”的问题,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环境中,有一种叫作“环境雌激素”的物质,它使现今的女人更容易“上火”,更容易阴虚。
女性之所以为女性,关键就在于雌激素,它对女性而言是一种生机,有雌激素的女性,就会年轻,生命力旺盛。但是,雌激素是有“作用时限”的——从青春期之后到更年期之前,如果不在这段时间里雌激素异常存在了,这个人就要“上火”。所谓“上火”,也就是功能的异常亢盛,在不该有的时候有了。
现在,我们经常看到对孩子性早熟的报道,比如才六七岁的女孩子就来月经了,乳房就发育了。很多人以为是因为吃得太好了,或者孩子吃的保健品太多了,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性早熟的报道中,都是女孩子,很少有男孩子?他们的饮食结构不会有多大差异。这是因为我们生长的环境中,有“环境雌激素”,而不是“环境雄激素”,“环境雌激素”作用主要针对的就是女性,所以男孩子少有性早熟的问题。
所谓“环境雌激素”,是指身体之外的、有雌激素样作用的物质,比如邻苯二甲酸酯、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二英、多氯联苯等化学物质,包括避孕药和更年期激素替代疗法使用的雌激素,这些物质排放或者代谢到环境中,就会变成“环境雌激素”,这是继“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之后,又一个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
多年前,美国的研究者就已经发现,鱼类、爬行动物的性别出现了改变,雌性雄性鳄生殖器变小,人类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发育障碍、精液和精子数减少,等等,这些就是“环境雌激素”增加的恶果之一,而更加严重的反应落在女性身上,乳腺增生、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等,都是环境雌激素过多导致的。中国癌症基金会2005年报道,北京市的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达33.7/10万,与十年前相比上升30%。
女孩子性早熟,中医辨证时,一般认为是“阴虚火旺”,是因为驱使她们发育的雌激素的力量,超过了她们生殖系统的成熟速度和程度,她们的生殖系统尚稚嫩,功能却超前了,所以属于“虚火”。对中老年妇女来说,由于生殖期已过,甚至已经衰退了,如果仍旧沉浸在“环境雌激素”中,这种过多的生机会被郁在身体当中,又无用武之地,最终郁而生火,也是“阴虚火旺”。小女孩表现出的是性早熟,而中老年女性表现出的是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问题,这都是雌激素过多,不该有却仍旧有的结果。
针对乳腺癌的研究发现,如果乳腺癌病人总是处于郁闷状态,情绪不好,长期气郁化火,她的雌激素水平就会出现异常,对乳腺癌等与雌激素相关的疾病的控制就变得很难,乳腺癌就会复发。从中医角度,要想控制乳腺癌的罹患和复发,其中一个要点就是,避免上火,必须以滋阴为基础,因为她们上的是“虚火”,是阴损伤了之后,阳相对过多而上的火,以滋阴为基础,才能使这种伤身甚至致癌之火降下来。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