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黄脸婆”
(一)为什么女人一老就变黄
中国人贬损一个女人变老、变丑,最容易叫她“黄脸婆”。面色变黄,而且没有光泽,这是不美和不健康的开始。其实,不独“黄脸婆”,“人老珠黄”“面如土(黄)色”“面黄肌瘦”……这些形容人不健康的、衰老的成语,其中都带有“黄”字。为什么?从中医讲,黄色是脾所主,脾气虚的时候,身体就会出现没有光泽的黄。如果从现代医学上说,黄色是从白色往黑色发展的中间状态,或者可以说,出现黄色,是身体进入亚健康的开始。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山楂树之恋》里,窦骁扮演的那个男主角,在最后的时刻躺在病床上,面色是黧黑的,除了黑,还显得很暗,这就是中医讲的“肾虚”到极致时的面色。“肾虚”是疾病发展到后期时才会出现的,中医里“肾”主的颜色就是黑色的,有这种面色的人,预后大多不好。
但是,这种致命的黑色肯定不是一天内形成的,有个转化过程,这个中间过程就是黄色。从现代医学角度讲,细胞的氧化,是人变老乃至死亡的主因。我们平时削个苹果后没有马上吃掉,苹果就要变“锈”,变黄直到变黑,这就是被氧化了。当人体的任何一个组织器官过度使用,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因为只要使用,就要发生氧化。比如有的人为了减肥吃大黄之类的泻药,每天泻肚好几次,时间久了,就可能产生“黑肠病”,结肠的黏膜就变黑了,现在发现这种变黑的肠道有癌变的可能,之所以变黑,是因为他们的肠道被过度使用了。
一个原本肤色很白的人,到了老年,也是会比他年轻的时候肤色黑,肯定是从白里透红到黄色,然后更深的,这已经是在提示你的身体和皮肤一样,已经处于消耗和衰老状态,如果再过度使用就要变生他病了。所以,“黄脸婆”的称谓不仅具有审美警示,更是一种健康的预警。
为什么身体不好的时候,面色、肤质先变坏呢?因为皮肤仅仅是一张皮,构造很简单,它全靠内里的气血供养。而皮肤和毛发,与心、肝、脾、肺、肾相比,显然是次要的,在气血不足的时候,身体是要“舍车保帅”的。就像壁虎,遇到伤害、危险时,首先会甩掉尾巴,人的皮肤和头发,就像壁虎甩掉的尾巴,是气血不足时最先受累的,也就是说,要想不变成黄脸婆,必须气血充足。
女人最舍得花钱的就是买护肤品了,只要商家推出一个新概念,女人们马上慷慨解囊,总是把皮肤不老、青春永驻的梦想托付给越来越贵的护肤品。其实,看看你们身边的那些“糙老爷们儿”就应该明白,护肤品的效果有,但是很小。这些“糙老爷们儿”可能一辈子都没认真地往脸上擦过什么护肤品,甚至每天洗脸都是糊弄事儿,但是他们的皮肤未必就比同龄的女人差,为什么?因为皮肤是由内里气血供养的,这些男人平素身体好,气血足,气血供应充沛,人老得慢,皮肤自然好。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它的首要任务就是屏障外界的入侵,而不是吸收,否则我们下一次海,人就变成咸的了。人体进化的结果是,皮肤对外界的毒素可以“严防死守”,通透性很低,具体说就是只能吸收小分子的、脂溶性的,这也是为什么,医学发展到现在,虽然已经找到了能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但是至今采取的仍旧是皮下注射的方式,没能借助皮肤的吸收那样方便给药,就是因为医学等尚不能轻易打开皮肤这道屏障,你还能指望制剂远没有药物精良的护肤品给皮肤提供什么营养呢?所以有句话是:“美是吃出来的。”之前我写过一本书,叫《脸要穷养,身要娇养》,全书讲的也是这个理。
要想改善“黄脸婆”的问题,肯定要补气血,这不单纯有美容价值,只要是“黄脸婆”,除了人显得衰老、憔悴之外,她们肯定还有其他气血虚的问题,比如疲劳、失眠、手脚凉、月经不调等。通过补气养血药物使这些症状改善的同时,一般都能收获好气色,因为气血足了,不仅足够供应身体的重要器官,还有了可以供应给皮肤的“结余”。
(二)手脚冰凉?明代就有个“专用方”
就像那句著名的咏叹调里唱的那样,“冰凉的小手”,这是贵族淑女们的典型特征,也是她们惹人怜惜之处。到了秋冬,很多人也开始手脚冰凉了,而且多是女性,即便是盖着厚被子睡一夜,双脚也未必能暖过来,更有甚者,即便是夏天,她们双手也可以凉得让别人吓一跳!一个手脚总是冰凉的人,是很难逃脱“黄脸婆”的命运的。
手脚冰凉是因为气血不能到达那里,由此带来的问题,绝对不只是感觉不好,而更是健康的隐患:大到心脏机能不足,小到皮肤、面容的早衰,都可以因没有气血的滋养而发生。
这种情形古已有之,所以远在明代,名医张景岳就为此创立了一个著名的补益方子——“两仪膏”。现在市面上能买到的“复方阿胶浆”,就是循此方义而成的中成药,以人参补足的气,率领阿胶补足的血,借用现代人常用的词,就是使人“满血复活”了。
我们体温的维持,是需要血液供应的,就像那句话:“血总是热的。”一旦缺血,体温就要降低,贫血的人或者女性月经之后怕冷,都是因为她们缺血了,所以补血是改善手脚冰凉最直接的办法。
于是问题来了,并不是所有手脚冰凉的人都贫血,她们如果去验血,肯定会被告知“血色素”不低,血细胞正常。仍旧手脚冰凉,理由很简单:她们的身体不会用血,她们不是缺血,而是缺少用血的能力,她们正常的血细胞并不是个顶个地能干活,能负荷氧气,所以在中医里仍旧属于“血虚”。
从这儿也就可以看出,中医的“血虚”不等于贫血,“血虚”的概念比贫血要宽,如果用个等式表示就是:中医的血=西医的血+用血的能力。用血的能力就是中医说的“气”,因此,中医治疗“血虚”,既要补血,也要补气,因为“气为血之帅”。
这用西医理论也很好解释:身体的血液是由心脏泵出的,除了需要血液充足,还需要心脏有足够泵血的力气,手脚是远离心脏的部位,在医学上称之为“远端”“末梢”,血液想要到达那里,就需要心肌足够有力。
手脚冰凉的人,肯定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本身就容易疲劳,一个是很少运动。疲劳是因为心力不足,供血不达,身体缺少血供,自然要疲劳,而不运动又降低了心肌肌力提高的可能,泵血越发无力。要想改善这种状态,不仅要补血,还要补足用血的能力,所以“两仪膏”和“复方阿胶浆”中都用到了补气的人参,就是要来率血运行的。
补血用什么?很多人想到了大枣、桂圆、菠菜。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这些植物性的补血食物虽然含铁,但植物性的铁在被人体吸收过程中,利用率不到10%,不夸张地说,如果想通过吃大枣补血,就算吃成了糖尿病,血也未必能补上。
基于这一点,西医推荐的补血食物都是动物性的,比如瘦肉、猪肝等。而中医早就有了这个意识,中医补血的最高境界是“血肉有情之品”,必须是动物性的,最典型的就是阿胶。
用能率血的人参与能补血的阿胶相配,这两个主药已经为补血定了调调,此外还用到了熟地,仍旧是尊“两仪膏”之意,增强补阴效果,因为张景岳的这个方义是:“虚在阴份,精不化气者,或未至大病而素觉阴虚者。”意思是,阴虚血虚之人,即便没到生病的程度,但平素已是阴虚血虚体质。
用人参是要点精化气,就是将死血变为活血,赋予身体里的血以功能。但人参的作用发挥,必须在阿胶、熟地的补血前提之下,否则人参的化气功能就无处施展,就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三)“无感蒸发”才是最好的“皮肤保湿剂”
女人想要皮肤润泽、细嫩,大多会求助于“皮肤保湿剂”,所以最近有一种皮肤保湿剂叫“透明质酸”卖得很火。从原理上讲,它的确能锁住皮肤的水分,但前提是身体能供给皮肤足够的水,否则它也无湿可保。皮肤水分的重要来源,是体内向体表不断进行的“无感蒸发”,是由内而外的,如果是个体质虚寒者,她的蒸发很少,那么再怎么使用“保湿剂”,皮肤也难免干燥。
“透明质酸”或者说“玻尿酸”,原本就存在于人体和动物体内,比如关节、眼球内,起的是黏合、润滑和保护的作用,同时具有很好的保水效果,目前很多护肤品已经用到了它,对于锁住局部的水分确实有帮助。
但是,就算你买到的“透明质酸”的真品,解决了保湿的问题,是不是皮肤就此就不会再因为缺水而出现皱纹乃至衰老呢?那还要看你皮肤的局部有多少水可以保,如果本身就缺水,再好的保湿能保住的也只是有限的水分,所以,首先你得保证皮肤不缺水。
皮肤或者身体缺水,不是靠口渴与否来判断的,一旦缺水,很多时候是你还没觉得口渴,身体就已经把有限的水分率先分配给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了,皮肤相对于它们是次要的,所以这个时候皮肤已经在忍受缺水的困扰。不信你去问问那些皮肤不好的人,很多人是喝水少的,甚至因为上班忙,白天一整天都不怎么喝水,进了家门才意识到渴得不行了,这种习惯其实最受伤的就是皮肤。
最正确的检验缺水与否的标准,是看小便的颜色,只要小便的颜色发黄了,不再是淡黄或者是透明的,就意味着身体已经缺水了,要马上补水。一个人一天至少要喝下1800毫升的水,换算成杯的话,是8~10杯。
除了足够的饮水,还有一个问题是,怎么保证喝进去的水确实被运到了皮肤上?这个问题恰恰是很多女性面临的,她们其实喝水不少,但是总觉得口渴,皮肤也很干。喝的水到哪里去了?都被尿出去了。她们会抱怨说,自己不敢喝水,因为喝了就要去厕所,这种人单纯靠皮肤保湿,是达不到效果的,因为水分很少能到达皮肤,她们在保湿的同时,更需要提高身体对水的利用能力,这才能使保湿之品有的可“保”。
人只要活着,水分就要不断蒸发,这种蒸发即便你没有出汗、没觉得热也照样进行,这在医学上被称为“无感蒸发”,水分在你毫无感知的情况下,从身体内里蒸发到体表。这个过程对皮肤进行了最彻底的补水和保湿,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在体表形成很好的保湿层,这样的保湿才是有后劲的,因为只要你活着,水分就会源源不断地从内里蒸发到体表,你的皮肤就无时无刻不在受益。
只要你的“无感蒸发”足够强,你皮肤的润泽程度就足够好。很多男性一辈子不用护肤品,皮肤却比精心养护的女人好得多,因为他们有茁壮的“无感蒸发”。那些喝了就尿的人,“无感蒸发”是很少的,小便是水近乎唯一的排泄通路,她们的皮肤自然不会好。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增强“无感蒸发”,也就是增强代谢,换成中医概念,就是要有足够的“阳气”,身体不能长期处于虚寒状态。而改善虚寒状态的药物,比如黄芪、白术、党参甚至肉桂,以及以这些药物为主的中成药,都是能增强“无感蒸发”的。还是那句话,任何补气药的发挥,都是要在不阴虚的基础上,否则,就算补气药激发了“无感蒸发”,这种蒸发也只是一种消耗,久而久之会因为过度蒸发而上火,皮肤变得更干。这也是张景岳的“两仪膏”能成为经典药的原因,所谓“两仪”,是指阴和阳,在补气的时候补足人体之阴,无论是中医治病还是养颜,这都是必须遵从的铁律。
与此同时,每天适当锻炼,比如坚持每天四十分钟快走,也是激活身体阳气、增强“无感蒸发”的好办法,每次锻炼之后,人的皮肤都会变得润泽,因为运动使“无感蒸发”增强了。
(四)一张能治“无病呻吟”的千年古方
“无病呻吟”是个形容词,多是说这个人的感受很夸张,没什么毛病却总是觉得不舒服,这儿疼那儿疼的。这种情况很常见,特别是女性,说起难受之处,一说就是一串:头疼、胸疼、后背疼,胳膊也难受。因为各种难受的存在,她们的容颜也绝对不会年轻美丽。
如果这种难受或者疼痛超过四处,但是不发烧,各种化验检查也正常,除了心理疾患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因为虚。能治疗这种“无病呻吟”的古方,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方子里面用到了补气养血的药。
疼痛分急性的和慢性的,能碰的和不能碰的。但凡急的、一碰就疼的,要么是炎症,要么有瘀血,比如说哪里发炎了,或者扭伤了、瘀血了,都是不能碰的疼。那种说不清具体位置又长久不愈的浑身疼痛,除了心理问题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体质虚。
这种说不清楚哪里,但始终不好的疼痛,多发于上了年纪的人,或者体质过早虚弱的人,他们可能会因此每天抱怨不舒服,但并不是疼到不能忍,而且越是虚弱的人,毛病越多,浑身疼是常事,因为始终查不出问题,他们会被认为太娇气了,无病呻吟。其实他们也很无辜,之所以疼痛,或者说之所以放大疼痛的感觉,是因为他们老了、虚了,从进化角度上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人类疼痛的感觉,需要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传导疼痛的神经有两个系统:一个系统进化程度低一点,负责传递慢性的疼痛、弥漫性的疼痛;另一个系统的进化程度高一点,可抑制这种携带疼痛信号的传递,甚至可以说有点止痛的作用。
人体有个规律,越是进化程度高的器官和组织,退化也越早,当衰老、虚损袭来时,它们首当其冲。因此,这种身体自带的“止痛系统”较早失去了功能,或者这个人虽然年纪尚轻,但体质差,未老先衰了,原本能传递疼痛的低级神经在他们这里就会肆无忌惮地成为主导,慢性的、弥漫性的疼痛就开始出现,身体对疼痛的敏感度也随之升高,原来身体好点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能忍受的疼痛,现在就可以使人痛不欲生,常被认为是“无病呻吟”。事实上,这一切都是虚损惹的祸!
很多人知道中医有“不通则痛”的说法,因为血瘀寒凝等问题使经络不通时,会产生疼痛,这种疼多是不能碰的疼。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不荣则痛”的疼痛,在《黄帝内经》中有论述,也就是前面说的“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这种疼,是气血不足以荣养局部所导致的虚性疼痛,这种疼的性质是绵绵的、长期的、说不清楚位置的,有的时候用手按着或者温敷着会减轻一点,这都是虚性疼痛的特点。
西汉时期的名医张仲景写的《伤寒论》中,治疗疼痛的处方里,治疗虚性疼痛的占49%,其中一个典型是“桂枝加人参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人参,治疗的适应证是感冒之后,甚至感冒好了,但是身体长时间疼痛不舒服,也可以没有感冒,但随着虚损、随着增龄,疼痛开始出现,而且缠绵难愈。这种疼痛,只有通过补养才能止住。
桂枝加人参汤的组方
桂枝12克 人参15克 干姜9克 炙甘草12克 白术9克
仔细看这个方子,都是性质偏温热的药物,但没有一味止痛药,之所以有止痛效果,是因为这些“无病呻吟”者的痛,在中医这里被认为是气血虚,不能濡养之故,类似营养不良的意思。而虚,向来和寒连在一起,因为身体的活力是靠热量来维持的,虚了之后,产能就受限,寒便接踵而至。这个方子就是通过温热的补气养血药来补虚止痛的,也兼顾到了暖身、驱寒的效果,对于很多找不到原因的浑身长期、慢性疼痛,甚至带状疱疹等的“后遗痛”都会有作用,而且不需要局限于这个方子里的药物,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酌情增加补气药和补血药物。
说到带状疱疹的“后遗痛”,这是现在医院疼痛科常见的一种病,就是带状疱疹好了之后,疼痛留了下来,这种疼痛可能会持续一年甚至更久,有的人为此痛不欲生。之所以求助疼痛科,用他们的话说,是想让医生“挑断”传导疼痛的神经,而这也确实是现代医学的止痛办法之一。
其实,如果让中医来看,这种后遗痛也属于这个千年古方的适应证,因为有这种后遗痛的多是老年人,他们的疼痛时间和程度都超过年轻的带状疱疹患者,因为人老了,自带的“止痛系统”已经退休了,所以对疼痛更加敏感了。用“桂枝加人参汤”就是帮助他们使气血尽量恢复充盛,让身体的“止痛系统”“退休返聘”,帮助遏制住神经损伤导致的疼痛。
如果从进化角度说,人参、桂枝的补气养血,其实是抑制住了因虚损而早早到来的退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止痛系统”那一组神经的功能,那些看似无缘由的疼痛也就减轻了。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