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崔益钧和老伴儿李三顺带着牛去看兽医。那头老黄牛已经毛色斑驳,浑身褶皱,两侧牛角内弯,都快顶到脸了。老太太说,牛角已经剪过好几次了。
兽医给牛做了检查,然后摇摇头说,牛顶多还能活一年。对这个判决,崔益钧并不意外,但就是不愿意承认。他有点儿难过地应道:“假的。”从此以后他更离不开这头陪伴他很久的老黄牛了。
两位老人一直生活在韩国山区。崔益钧老人8岁那年,因为针灸不当,左脚坏死,落下残疾。他生性勤劳,几十年来,赶着这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风雨无阻地在田里劳作不息。他和妻子把9个儿女抚养成人,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儿女们也很有出息,先后在首尔成家立业。
儿女们离开之后,家里就剩下两位老人和一头老黄牛了,但老人始终离不开乡村,他每天都要给老黄牛架上牛车,然后晃晃悠悠地走到田里。老人很固执,他种田拒绝用农药和机器,宁可跪着拔草,爬着用镰刀收割。
他从不买饲料,一直是自己割草喂牛。孩子们都说老爸爱牛胜过爱他们,因为孩子们小时候每天都要去割草喂牛,如果谁偷懒少割了,或者割的草不够嫩,父亲发现后就会很生气地训斥他们。崔益钧者人每年除了要给孩子过生日外,还会给牛过生日。那天,全家人都要割最嫩的青草喂牛,而且还要举行仪式,感谢牛的功劳。
孩子们大了,经常给父亲按摩、捶背,可崔益钧老人却经常给老黄牛按摩。老太太抱怨丈夫对牛比对自己都好,但老人一直一意孤行。他每天都要抚摸牛头,老黄牛生病时,为了方便照看它,他甚至搬到牛圈与牛一起睡。看到有人打农药,他会马上给牛戴上笼头,怕牛吃到毒草……村里的人都说,他养牛为了干活,还是干活为了养牛,已然不得而知。
一次,老黄牛病了,老人便爬上稻田边的小坡,割来蒲公英喂牛。老太太急了,那些蒲公英是她留着当药用的。
一晃好多年过去,老人身体越来越差,老伴儿和孩子们都劝他把牛卖掉,安心养老就好。老人不得不牵着黄牛去牛市,牛贩毫不留情地说,这牛白送都未必有人要。但老人却倔犟地开了个天价——500万韩元(合人民币3万元左右)。结果当然是没人买,老人又高兴地把牛牵回了家,这正合他的心意。孩子们一个个离开家,他没有舍不得,但是一天没看到牛,他就魂不守舍。他说,离开牛一天他就会生病。孩子们只好让老两口继续住在乡下。
当然,他待牛好,牛也是知道的。他喜欢看着牛依依不舍的眼神,更喜欢牛从来不拒绝他的行为。每次他上街,老牛都会叫几声为他送行,这个叫声包含了不舍与留恋,是让他一路平安,快些回来;而当他回来后,老牛似乎也知道,也会叫几声,表示对他的欢迎。每当牛“哞哞”叫时,老人就会为之一振。老牛已经不只是牛了,也是他的忠实伴侣。
春去秋来40载,老伴儿常说,如果没有这头牛,崔益钧老人早就没了。而对于这头牛而言又何尝不是——耕牛的寿命一般只有15年,而崔益钧悉心照料的这头黄牛整整活了40年!
一位叫李忠烈的导演从2005年开始拍摄78岁的崔益钧和他的老牛,纪录片的投资者本计划拍摄一年,直到老牛过世。没想到老牛在崔益钧老人的悉心照料下竟然活了3年。拍到后来,投资者跑了,摄影师跑了,录音师跑了……3年后,到了老牛离开世界的那一幕,李忠烈一个人扛着摄像机、背着录音机,孤军奋战。
老黄牛走得非常安详。李导给片子取名《牛铃之声》,老人和牛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此片后来荣获釜山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成为韩国最卖座的纪录片。值得一提的是,在拍摄《牛铃之声》前,作为一个对生活无望的纪录片导演,李忠烈曾想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在5年的跟拍之后,他感慨万千:“老爷爷和牛像药一样治愈了我的自杀倾向。”
一头牛在老人的精心爱护下,多活了20多年。而老人一看到牛的眼神,就放不下,舍不得。
最后的日子,那头牛走起来已经一步三晃,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崔益钧老人依然固执地架上牛车,去往田里。可是到了地里,牛往往只是在田埂边吃草,老人则坚持劳作。老爷子的良苦用心不言自明——坚持走下去,就是坚持活下去。也许正因此,这头牛才创遣了生命的奇迹。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