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周公吐哺
周公,即周公旦,他是周武王的弟弟。他的父亲周文王在世时,正处于周朝建立的过程中,周公旦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和良好的品德。他为人厚道,孝敬长辈,遇事从容不迫,办事稳妥有方,受到众人的普遍赞誉。周武王登基之后,他又积极主动地帮助哥哥操持国事,任劳任怨地工作。正因为周公旦的不可缺少,所以,即使当时周公旦已被周武王封于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一带,且被人称为“鲁周公”,但朝廷离不开他。在周武王的提议下,他并没有到封地去,而是与另一个弟弟召公奭(shì)一起,留在朝廷里辅佐周武王。
周朝建立之初,商朝虽已灭亡,但原商国的遗民仍对周朝有敌对情绪,如何化解这些情绪,成了周朝建国初期的大事。经慎密考虑,周公旦向周武王提出建议,把原来商国都城殷地封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同时把周武王的弟弟管叔鲜封在管城(今河南省郑州市),周武王的另一个弟弟蔡叔度封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一带),让他们就近监视武庚,以防他作乱。周武王还听取了周公旦的建议,释放了大臣箕子,隆重祭奠了被商纣王杀死的忠臣比干,抚慰并褒奖了对建立周朝有功的商族贤人商容。这些措施的一一采用,使得原商国的遗民与周朝的对立情绪得以极大缓解,社会局势开始稳定下来。因为有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散宜生等一批贤臣辅佐着,周武王有效地治理着整个国家,周朝的一切都走上了正轨。
遗憾的是,周朝建立两年后,由于长期领军征伐劳累,周武王得了重病,各地名医前来医治,却回天乏术。周公旦非常焦虑,几次虔诚地举行斋戒沐浴仪式,对天呼号,愿意以自身作抵押,替周武王生病。可是这只能是一个美好心愿而已,一病不起的周武王还是很快去世了。
周武王逝世后,太子涌继位,即周成王。周成王登基之时,年龄还非常小,不可能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何况此时的社会局势又开始动荡。危难时刻,周公旦主动承担起替周成王代行政治权力、主持国事的重任。事实上,这时也只有他才是代行天子之责的最合适人选。
周公旦代行天子之责,手中的权力不可避免地大增,这引起了他的几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等人的猜忌,他们怀疑周公旦不怀好意,便到处散布流言,说周成王随时有可能被周公旦杀死,而取代周成王当天子的正是周公旦自己。流言一经散布,很多人被欺骗了,连他的弟弟召公奭都有点儿将信将疑。
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公旦认为,与其委曲求全,不与小人论理,倒不如主动表明自己的清白,消除众人的误解。他找来召公奭和太公望这两位国家重臣,十分诚恳地对他们说:“周朝能够建国,靠的是大家的齐心协力。周朝能够延续,靠的仍然是大家的齐心协力。如果互相猜忌、互相攻击,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诋毁对方、发动叛乱,那就是对周朝先祖以及全体百姓的犯罪!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保证周朝的安定,维护周朝的大业,因此,我才甘愿冒着篡国的嫌疑,代替年幼的成王主持国事,你们都要理解我、帮助我才是!”恳切的言语、尽心尽力的工作,终于使召公奭和太公望理解了周公旦的良苦用心。他们帮着他消除误会,给予他全力的支持。
不久,管叔鲜、蔡叔度纠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发动了叛乱,攻打周朝。原商朝的属国徐、奄(yǎn)、熊、盈、薄姑等诸侯小国也趁机作乱,一时间,周朝危在旦夕。周公旦和召公奭、太公望一起,率师东征,与叛军决战。由于战术得当,叛军很快被打败了,武庚和管叔鲜被杀死,蔡叔度被流放。接着,周公旦、召公奭又率师东进,消灭了叛军的余军。在随后的三年内,周朝的军队又先后灭掉了徐、奄、熊、盈和薄姑等诸侯小国,这不仅扩大了周朝的地盘,更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七年时间过去了,周成王已经长大成人,能够独立处理国家事务了。周公旦及时地把主持国事的权力交给了他。在代行天子之责的时候,周公旦是坐在朝南的座位上,背对屏风,面对文武百官。把行政权力交还周成王之后,他在上朝时,就站在大臣们应该站的地方,朝北而立,态度谦虚,对周成王也十分尊敬。
当然,周公旦知道周成王虽然已在独立处理国家事务,但毕竟年少,还有很多需要提醒的事项。因此,他特意写下《多士》和《毋(wú)逸》两篇文章,教育周成王必须懂得治国的艰辛,不能在生活上贪图享受,要在执政的过程中让自己尽快成熟起来。周公旦的告诫对周成王的顺利执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周成王对周公旦这位无私地帮助着自己的叔叔也极为敬佩。周公旦去世时,周成王以安葬周武王的规格安葬了他,并把他葬在了离王宫不远的地方,像是希望周公旦能永远陪伴着自己。
后世三国时期的曹操,曾作有一首诗,里面有“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意思是周公旦全力以赴操劳国事,以诚心对待来访的客人。每当听到有人来访的通报,马上把正在咀嚼的饭吐出来,以迎接客人。他的这种态度感动了天下的贤者高人,使得很多人投奔到周朝来。显然,这是对周公旦的极高评价。的确,周公旦的无私奉献,极大地推动了周朝的安定和强盛。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