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1]
时难年荒世业空[2],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3],
骨肉流离道路中[4]。吊影分为千里雁[5],辞根散作九秋蓬[6]。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7]。
【注释】[1]河南经乱:贞元十五年(799)二月,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死,部下叛乱,杀继任节度使陆长源。接着三月,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又反。战事都在今河南境内。白居易家在河南新郑县,自然受到影响。关内阻饥:关内,道名,辖今陕西省中部、北部及甘肃省一部分地区。关内阻饥,是指贞元十四五年关中一带,连年旱灾,再加上河南经乱,漕运断绝,使得人民饥困。白居易有家在下邽,当时属关内道。浮梁大兄: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市。白氏大兄幼文,贞元十五年作浮梁主簿。於潜七兄:於潜,唐县名,今浙江临安。於潜七兄当是白氏的从父兄或从祖父兄,时为於潜县尉。乌江十五兄:白氏的从祖兄,时为乌江县(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主簿。符离:唐时属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集,白氏家属曾居此。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下邽镇。白氏在下邽有家。[2]时难:指河南经乱。年荒:指关内阻饥。世业空:指白氏世代遗留的家业走向破灭。[3]寥落:荒废。干戈:指战乱。[4]骨肉:指兄弟。流离:流亡。[5]吊影:自顾形影而感伤。千里雁:古人以雁序比喻兄弟,因兄弟分散,故言分为千里雁。[6]九秋:秋季三个月,有九旬,故称九秋。蓬:即蓬草,秋天枝蔓脱离本根而随风飘起。[7]乡心:思乡之心。五处:指诗题中分散在五处的弟兄姊妹。
【点评】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秋天。本年作者奉母居洛阳,中宵望月,有感于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弟兄离散,故作此诗。首联是兴感之由。作者祖居下邽,出生于河南新郑,世世代代本来还积聚了一些产业,而在这兵荒马乱之中,变得空空如也,致使弟兄姊妹长年漂泊而没有定所。诗的开头是处于动乱之中家国的真实写照。大开大阖,沉郁顿挫,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苦难现实。颔联追溯流离之因。之所以田园寥落、骨肉流离,是因为统治者大动“干戈”。诗人由家庭的遭遇推及人民的遭遇,有多少家,田园荒芜,无人耕种;有多少人,流离失所,奔波道路。这些都是写实之笔。颈联由写实转入比喻的描写,上句以孤雁作比,兄弟四处分散了,都在千里之外,形单影只,在这兵荒马乱之时,只能吊影自伤,此时的诗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下句以飘蓬相比,秋天蓬草断根,随着萧瑟的寒风,四处飞转,飘散不定。九秋即秋天,因为秋天有三个月,每月又有三旬,共九旬,故称九秋。诗人家于新郑,祖宗也曾留下世业,然战乱中已寂寥破败,故兄弟姐妹飘散西东,或在浮梁,或在於潜,或在乌江,或在符离,或在下邽,就是没有在新郑的,这与离根的飞蓬还有什么区别吗?尾联直抒哀情。诗人夜不能寐,望着一轮明月,想到时难年荒,田园芜没,弟兄漂泊,己身孤寂,潸然落泪,由此推及兄弟姐妹,此时也在望月思乡,怀念远人,悲从中来,泪如雨下。乡心五处同,实际上是“同心”的活用,也是白居易作诗惯用的手法。他还有《和王十八蔷薇涧花时有怀萧侍御兼见赠》:“怜君独向涧中立,一把红芳三处心。”又《县西郊寄赠马造》:“我厌宦游君失意,可怜秋思两心同。”
李商隐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