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①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②。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③。
注释
①宗庙:祭祀先人的庙宇,这里指成就帝业。
②厉:同“砺”,磨刀石。
③枝叶稍陵夷衰微:枝叶按顺序逐渐枯萎,这里指封国的后代渐渐衰微。
译文
太史公说:古代的大臣,功劳分为五个等级,凭德行帮助开创帝业、安定社稷的叫“勋”;凭借言论、文笔立下功劳的叫“劳”;凭借武力立下功劳的叫“功”;制定规则制度,让功劳等级明确公平的叫“伐”;日积月累建立功劳的叫“阅”。汉朝之初分封功臣时约定说:“即使黄河变得像衣带那样细,泰山变得像磨刀石那样小,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葆安宁,这份恩泽一直延续到你们的世代子孙。”分封之初并不是不希望各个封国根基永固,但是后来很多封国还是慢慢衰落了。
余读高祖侯功臣①,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②,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③,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④。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⑤,耗矣。罔亦少密焉⑥,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⑦。
注释
①侯:动词,封……为侯,这里指封赏。
②蕃:同“藩”,篱笆,这里指屏障。
③萧、曹、绛、灌:萧何、曹参、周勃(被封绛侯)、灌婴,都是汉朝的开国功臣。
④淫嬖:荒淫骄奢。
⑤坐法:触犯法律。坐,因为。
⑥罔:同“网”,法网。密:严格。
⑦禁:禁令,法令。
译文
我查阅了汉高祖分封功臣的文献资料,发现开始有很多人被封赏,后来又失去了爵位,不禁说:听说的和实际情况太不相同了!《尚书》记载说“尧以前封赏了很多国家,各个封国之间和睦相处”,直到夏朝、商朝,差不多有千年的时间。周朝分封了约八百个诸侯国,直到周幽王、周厉王,在《春秋》里还能看到有关这些封国的记载。《尚书》所记载的唐尧、夏禹封赏的侯、伯,经历了夏、商、周也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依然能够自我保全,拱卫周朝天子,难道不是因为他们能够笃行仁义、奉公守法的原因吗?汉朝兴起的时候,受封赏的功臣有一百多人。那时候天下才刚刚安定,所以很多大的名城都被毁坏了,百姓也逃亡了,留下来的户口只有十分之二三的样子,所以封赏的大诸侯的封邑不过一万户,小的只有五六百户。后来经过几代人的发展,百姓都回到故里,户口逐渐增加,萧何、曹参、周勃、灌婴他们后代的封邑已达到四万户,小侯国的封邑也翻倍增长,财富也更加丰厚。他们的子孙开始变得骄横奢侈,忘记了祖先创业的艰难,生活骄奢荒淫。到太初年间,才过了一百年的样子,现存的侯国才有五个,其余都因为触犯法令而亡命亡国了。朝廷的法令确实稍微严厉了些,但是失去封爵都是因为自己不奉公守法的原因。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①,所以自镜也②,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③,岂可绲乎④?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注释
①志:记载。
②自镜:引以为鉴。镜,动词,照镜子。指根据别人的事迹,检讨自身。
③成功:建立功业。统纪:首要目标。
④绲:缝合,指完全相同。
译文
生活在当下的社会,记下古人先贤传下的道理,引以为鉴,也未必古今完全相同。作为帝王的人,各自有不同的礼法和不一样的时事要务,要以建立功业为目标,又怎么能够完全相同呢?考察那些受赏的侯王开始得到尊宠,后来又被废除、凌辱的原因,也可以作为当世政治得失的借鉴,何必一定要和古时候的传闻一样呢?因此,我认真考察了那些封赏侯王的始终,列出表格概括那些记载的文字,有很多地方无法说清楚本末,就记下那些能够明确的信息,有疑问的地方就空缺着。如果后世有人,想要推究并列举他们的实际,可以作为参考。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