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哀伯谏纳郜鼎
(桓公二年)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①,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②,大路越席③,大羹不致④,粢食不凿⑤,昭其俭也。衮、冕、黻、珽⑥,带、裳、幅、舄⑦,衡、、、⑧,昭其度也。藻、率、、⑨,、厉、游、缨⑩,昭其数也。火、龙、黼、黻⑪,昭其文也。五色比象⑫,昭其物也。、鸾、和、铃⑬,昭其声也。三辰旗⑭,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⑮,文物以纪之⑯,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充,谏之以德。”
注释
①临照:治理监察。
②清庙:即太庙。
③大路:玉辂,帝王所乘的大车。越席:谓用蒲草编织的席子。
④大羹dà gēng:大,同“太”。不调以盐菜的肉汁。
⑤粢zī食:用黍、稷制作的饭。不凿:不舂,不使之精细。
⑥衮冕gŭn miǎn:皇帝、皇太子、郡王、公卿所穿的礼服和礼帽。黻fú:祭祀时礼服的蔽膝。珽tĭng:玉制的手板。
⑦带、裳:腰带和下衣。幅:绑在小腿上的布带。舄xì:鞋子。
⑧衡:簪子,用以稳固冠冕。dǎn:用来系住冠冕两侧装饰物的带子。、hóng yán:冠冕上用以挽系的带子和装饰物。
⑨藻、率lǜ:用柔皮制作,用以依附玉饰,上绘有彩纹。、bĭ bĕng:佩刀的装饰物。
⑩pán、厉:大带垂下的部分。游:旗帜上的装饰物品。缨:即马鞅。
⑪火龙:如火、如龙的花纹。黼、黻fŭ fú:黑白相间的花纹以及黑青色相间的花纹。火龙黼黻皆指礼服上的花纹。
⑫五色:谓青赤白黑黄五种正色。比象:比照万物之象。
⑬yáng、鸾:马头上发声的装饰物。和、铃:分别指系在车上和旗子上的铃铛。
⑭三辰:谓日星月。旗:系有铃铛的旗帜。
⑮登降:增减。
⑯文物:谓礼制。
译文
夏季四月,桓公从宋国取得了原属郜国的大鼎,放置在太庙中,这是一件不合乎礼仪的事。
臧哀伯进谏道:“国君,应当昭显道德,堵塞悖逆行径,以便治理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担心有所欠缺,所以显扬美德示范给子孙后代。因此,太庙用茅草盖屋,大车用蒲草编织座席,祭祀的肉汁不调和五味,饭食不舂,是昭显节俭;礼服礼帽、蔽膝手板,腰带下裙、绑带鞋子,冠冕上的带子和装饰物,是昭显等级;玉器衬垫,佩刀的装饰物品,大带,旗帜的装饰物和马鞅,是昭显礼数;礼服上的不同纹理,是昭显文采;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比照了万物之象,是昭显万物;马头上的铃铛,车前和旗帜上的铃铛,是昭显声音;绘有日星月的旗帜,是昭显光明。德行,就是节俭有法度,增减有节制。礼仪制度记载下来,声明发布出去,以此来治理监察百官,百官才警戒畏惧,不敢违背纲纪。如今毁灭德治,树立歪邪,把贿赂的器皿安置在太庙中,明显地展示给百官。百官效仿,又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败亡,是由于官员违逆失职;官员失德,是由于受到宠爱,贿赂明显。郜鼎在太庙中,还有明显胜于这个的受贿吗?周武王攻克商朝,将九鼎迁移到雒邑,道义的人士中尚且还有非议这件事的,更何况是将明显违背礼制的贿赂器皿安置在太庙中呢?这将怎么办才好?”桓公不听从他的劝告。
周王室的史官听了说:“臧孙达将会在鲁国有好的后代吧!国君虽然违背了美德,他却不忘记用昭德塞违的道理去劝谏他。”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