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教程  > 教育 >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青霞先生文集》序

7/13/2021 10:18:21 PM 人评论

古文观止:《青霞先生文集》序

《青霞先生文集》序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注释

①这篇文章选自《四库全书》本《青霞集》。

②青霞沈君:沈炼别号青霞,著有《青霞集》或称《青霞先生文集》。沈炼为嘉靖十七年进士,任锦衣卫经历,上司陆炳与严嵩友好。沈炼为人刚直,曾以“十罪疏”弹劾严嵩。

③锦衣卫经历:锦衣卫,明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司”,下设同知、佥事、经历司、镇抚司等。经历,“经历司”中官之职称,掌管文牍之事。

④诋dĭ:诋毁,辱骂。宰执:宰执,原本指宰相,明初设丞相,后废不用,以内阁大学士代之。此处指大学士严嵩。

⑤构:构陷,捏造罪名陷害。

⑥徙之塞上:据《明史·沈炼传》记载,沈炼因揭发严嵩父子罪状,被处以杖刑,谪发居庸关守边。最终被杀,两个儿子一同被害。

⑦“会北敌”句:北敌,指当时北方元朝后裔鞑靼可汗俺答汗。数shuò,屡次,俺答多次率兵侵犯明朝北部边境。

⑧馘guó:古代战争中割下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此处指所割掉的左耳。

⑨疆埸yì:国界,边境。

⑩菅刈jiān yì:菅,草名,刈,割。此处菅刈的意思是像割草一样地杀戮人民。

⑪什shí:多样的,杂样的。1

译文

沈青霞先生,在做锦衣卫经历时,曾经上书弹劾宰相,宰相因此十分痛恨他。正在着力网罗他罪名的时候,幸好仰赖皇帝的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了他的罪责,把他发配到边塞去了。在那段时间内,沈先生敢于直谏的美名已经传遍了天下。

后来,沈先生失意地带着妻子和儿女,离开家乡来到了塞上。正巧赶上宣府镇和大同镇一带屡屡传来敌人来犯的紧急警报,但是帅府以下的各级官兵都袖手旁观,紧闭城池,任由敌人出入侵犯,连射出一支箭抵抗敌人的事情都没有做过。甚至等到敌人退去以后,就割下自己军队中阵亡的战友和在郊野逃窜的百姓的左耳,来请功邀赏。这样一来,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遍地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和呼喊的去处也没有。沈先生对上面的官兵日益废弛的边疆防务而感到愤慨,对下面的百姓被众将士任意残杀用来蒙骗朝廷的行为而感到痛心,好多次哭泣感叹,于是把他的这些忧郁抒发在诗歌文章当中,用来释放他的情怀,这就成为文集中所记载的那些篇章。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注释

①阃kŭn寄:意思是把国门之外的军政要事寄托给武将。此处是指陷害沈炼的总督杨顺、巡按路楷。阃,门槛,引申为国门。

②给谏:官职名,即给事中,职责是纠正和规谏。

③裒póu:聚集。

④以敬:沈炼的长子沈襄,字以敬。1

译文

沈先生原本就以敢于直谏受到当时人们的敬重,并且他所写的诗歌文章也多是对时政有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谗佞的官员们都感到震惊恐慌。因此他们开始竭力煽动谣言网罗他的罪名,这样沈先生的灾祸就发生了。沈先生被害死以后,虽然朝廷上的官员不敢为他辩解,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联合向皇帝进谗言陷害沈先生的武将们,不久都因罪被撤职。又过了没多久,原本仇视沈先生的那个宰相也宣告被罢免。沈先生的老朋友当给事中的俞先生,在这个时候收集编纂了他平生所写的著述若干卷,刊刻出流传了下来。沈先生的儿子沈以敬,来请我在文集首页写篇序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注释

①孔子删《诗》:据《史记·孔子世家》载,《诗经》原有三千多篇,孔子整理为三百零五篇。

②《小弁》:《诗经·小雅》的篇名。齐、鲁二家《诗》认为是周宣王时的大臣尹吉甫之子伯奇因被父亲赶走而作以埋怨父亲。但《诗序》中说,相传周幽王想立褒姒的儿子伯服,放逐太子宜臼,宜臼之傅因此作诗讽刺幽王。

③《巷伯》:《诗经·小雅》的篇名。是寺人(宫中近侍之人)遭谗受宫刑,为发泄心中愤懑而作。

④中声:中正和谐的音乐,也就是古代所谓的“雅乐”。

⑤“发乎情”和“言之者无罪”二句:都出自《毛诗序》。

⑥按次:按而次之。按,考察,研究;次,排列。

⑦“屈原”句: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字灵均,战国时楚国人,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因遭诬陷被罢免,后又被放逐到江南,心生怨愤而作《离骚》。

⑧“伍胥”句:伍胥,伍子胥(?—前484),名员,春秋时楚国人。因父兄遭馋被楚平王杀害,后而投奔吴,辅佐吴王阖闾击败楚军。后来吴国讨伐越国。伍子胥屡劝吴王夫差灭越,最终因遭谗而被迫自尽。

⑨“贾谊”句: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汉文帝时为博士,后迁太中大夫,遭谗被贬长沙王太傅,后来做梁怀王太傅。曾上《陈政事疏》等,言辞激烈地指斥时弊。

⑩“叔夜”句:嵇康(224—263),字叔夜,三国时魏国人,官中散大夫。后因不满于司马氏集团的统治,隐居不仕。最终受到钟会陷害而被杀。曾作《幽愤诗》,抒发遭诬陷下狱的幽愤。

⑪“刘fén”句:刘,字去华,唐昌平人,唐宝历二年(826年)进士及第。文宗时举贤良方正,痛恨宦官当道,在大殿上献对策时犯颜直谏,言辞亢激,考官因怕得罪宦官,黜而不用。

⑫荐jìn绅:同“缙绅”,大官的装束,引申为有官位的人。

⑬作之忾kài也,固矣:作,振作;忾,愤恨;固,必然,一定。这句话的意思是:振作起他们(守边战士)对敌军的愤恨,同仇敌忾,那是一定的啊。

⑭采风:古时有采风制度,朝廷派遣官员来民间采集歌谣,从而考察民风和政务得失。风,指民间歌谣。1

译文

我拜读了文集之后写道:像沈先生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气节那一类志士的承继者吗?孔子删定整理《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言害人之辈开始,其中那些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者等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风》《雅》中,所收篇什数不胜数。难道它们都符合古代中正的音律吗?然而孔子之所以并不轻易地删掉它们,只是因为非常同情这些人的遭遇,尊重他们的志向。还评论说道:“这些诗歌都是发自于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标准”,“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足以应该引为鉴戒”的啊。我曾经按照次序考察了自春秋以来的文章,屈原的《离骚》,似乎是发泄心中怨恨;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是进行威吓;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是有些过于偏激;嵇康的诗歌,似乎是有些过于激愤;刘的政策对答,似乎是有些激昂偏执。然而按照孔子删定整理《诗经》的宗旨来取舍收编它们的话,恐怕也未必就在不被录取之列。沈先生虽然已经过世了,但是天下的士大夫们至今一谈及他,没有一个不鼻子发酸而流眼泪的。唉!文集中所收录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试着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让奸臣贼子胆寒,并且让边塞城中的战士跃马杀敌,从而激发起人们同仇敌忾的愤恨,那是必然的啊!日后假如朝廷收集民间歌谣的使者出访各地而读到这些诗篇,可能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谨慎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它的文采辞藻的工整与否,以及是否符合古代作家为文的标准,这都不是可以用来评断沈先生大节的部分,所以我就不讨论它们了。

相关教程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